毕业五年,从大学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工作中参加各种会议占据了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大部分的职场人一样,听到开会就头疼,因为大多数会议效率低下,开完会感觉收获甚少。 纵观各行业,大部分会议现状都是数量多、时间长,伴随天马行空的侃侃而谈,受众抓不到重点,于是乎打开电脑、手机忙自己的事情、随意走动接打电话,部分涉及决策的会议尚未结束时核心内容就已经发送致竞争对手处。 所以,我们都不喜欢开会,投入了人员成本、时间成本、场地成本,但总觉性价比低,被各种参会通知白嫖了好时光。 会议的类型有很多种,比如汇报会、决策会、交流会、培训会等,但是会议的宗旨都是一群人同时接受同样的信息,并且有显著收获并及时反馈。 而面对如今普遍的低效率,我不禁想追问,为什么“会议”作为很好的管理工具,被用成了现在这般模样? 让我们拉一个时间轴,分阶段解读“如何开好会”这件“小事”。 一、开会前 先明确会议主题,再根据主题定性我们要开什么样的会(会议目的),是汇报、还是决策、还是交流;性质不同,那么参会的人员也有不同,参会人员不是越多越好,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控制参会人员,如无必要无需参会,则可以做到会议的基本保密。 确定好会议主题、会议目的,则需要明确一个主持人,会议主持人是会议进程的动力和向导,也是会议节奏把控者。将会议开得有组织、有纪律也是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会议形式的选择可以选择面对面会议,也可以选择线上会议(推荐钉钉APP),投屏、加密会议都很方便;但是线上会议方式也有缺点:信号时好时坏、视频可能会出现回音问题等。 二、会议中 小学一年级,老师就开始培养我们预习、复习的好习惯。就会议而言,我也建议在开会前12小时,将会议相关PPT发送至参会人员处;参会人员带着问题和思考参会,进行高效讨论;同时也可以在PPT上进行笔记,此处推荐一个APP:OneNote,可以将PPT、PDF提前导入,同时也有同步录音功能。 会议时长也需要控制,建议每隔45分钟设置休息时间,专业术语为attention span,和人不同成长阶段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关。适当的休息有助于延长下一个阶段的关注时间长度,相对来说孩子的自制力较差,30分钟左右就需要放松否则容易产生倦怠感,使学习失去效率;而成年人一般自制力高于孩子,因此45分钟较为合适。 汇报人参会前,除熟悉汇报材料外,更应该提前思考参会人员会提出哪些问题,并进行事先准备,提高会议效率。如果会议内容涉及决策,则尽量现场决定,表决流程的设置应遵循:不重叠、无遗漏原则。 三、会议后 形成决议后,参会人员进行签收,留存书面、录音记录(若有反对意见,则可在决议中进行标注)。若会议涉及行动部署,则应设立反馈收集人,规定时间限制,并制定对应的奖惩制度。 四、律师视角 开会是日常工作的片段,那么从目前发生的弊端中,作为律师能提炼出哪些经验可以落地到日常工作呢? 1、明确服务对象,开会、汇报、沟通时排除无关人员,降低泄密的可能; 2、探索任务背后的需求,有的放矢,同时在给出答复的时候倾向性给建议:浅显易懂+数据支撑,而不是代替客户决策(杜绝不明不白地背锅)。 3、分清开会和沟通的区别,开会是多对多,沟通是一对一;开会的时候更多的是商务表达,而沟通时则可以走温情路线、励志路线等。所以,在会议上一定要自我提醒精确表达、围绕主题核心,不能天马行空,浪费受众的时间。 4、会议时尽量保持商务表达:表达、思考、解决问题、演示的四种逻辑各有不同,但大致都是依据“金字塔原理”:搭建框架结构,组织语句顺序,用最短的时间讲清观点,简而言之就是理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5、明确职责,学会拒绝;虽然律师可以兼任很多工作,但是“多做多错”是避免不了的定律,不属于工作范畴的任务务必拒绝。 快节奏的社会,效率至上;但生活还是离不开平衡,多思多想,在十字路口时还是得让脚步慢下来。 数量远不如质量重要,做好、做精确每一件小事,开好每一次会,让每一次交流都有回音,让每一次工作都变得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金字塔原理》,【美】芭芭拉·明托,南海出版社2019年4月版。 2、《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ual Attention Span and Chinese Reading Fluency》,Huang Chen; Lorusso Maria Luisa; Luo Zheng; Zhao Jing. |
|
来自: 昵称7584044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