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少年情绪障碍疗愈之“生理反内耗”(药物治疗)

 长沙7喜 2021-06-18

青少年情绪障碍是包括了抑郁、躁狂、焦虑等病症现象并且动态变化的“适应症候群”,导致了个人和家庭的生理和精神痛苦,并阻碍了患者的学习、工作、婚恋等走向独立和幸福人生的努力。

疾病的本质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的生理内耗,反内耗需要系统的药物治疗。

反内耗需要“灭火、脱敏、恢复”的药物治疗

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的状态是:

1、患者情绪自控意识存在但能力很差,受到刺激时情绪容易“着火”。

由于患者生理功能持续恶化,维持高级认知功能时能力变差且产生痛苦体验,激活患者情绪中枢杏仁核对消极和恐惧的警觉功能,形成“杏仁核劫持”。

此时情绪中枢杏仁核的调节自控功能就如同“一点就燃”的干柴,遇到刺激形成的神经反应异常强烈,对脑神经损伤大,且容易造成极端行为和严重后果。

“杏仁核劫持”容易产生极端情绪,包括急切追求欲望满足的极端情绪反应“激惹”,以及对于外界刺激过度警觉、过度恐惧的过激反应“激越”

如果说,“杏仁核劫持”时人的情绪就像一团能量巨大的火,那么,就必须釜底抽薪,尽快灭火。

2、保证高级认知活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神经递质分泌功能偏低且不稳定

多巴胺和血清素是保证人的高级认知活动和社会适应能力所需的重要神经递质。多巴胺使人产生行动的欲望。血清素使人能够进行满足实现欲望、尤其是实现自尊自律自我实现等高级欲望的复杂脑力劳动。

由于“杏仁核劫持”使人的脑力主要用于差别环境危险、调和刺激的内耗进程,并持续到睡眠这一重要的生理进程,使得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自我生产机制低下而不稳定,并导致躁狂、抑郁状态的随机出现。

3、由于生理内耗而造成神经递质失衡,进行学习、工作、社交等成长适应能力的生理基础极其薄弱而不稳定。

由于神经系统高度敏感、活跃且对消极因素过度关注,患者的生理内耗严重,睡眠功能不佳,因此,即使暂时放弃了学习和工作,减轻了负担,但患者神经递质恢复平衡的进程依然缓慢,患者适应成长的努力变得很差,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精神痛苦,长期以来会因“习得性无助”(长期努力失败而放弃努力的消极生理现象)而形成精神残疾。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

1、“情绪中枢灭火”是前提

不把“杏仁核劫持”这个火药库搬开,人就像处在重躁狂、激惹、激越等极端情绪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口。极端情绪爆发不但可能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重大后果,还会刺激、损伤脑神经,值得高度重视。

2、“神经系统脱敏”是关键

“适应症候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焦虑,这种焦虑来源于人对接收到的各种不良刺激过于敏感。降低神经系统的敏感性,这种刺激带来的内耗就会越来越少,焦虑程度降低,而恐惧、焦虑程度减低会显著改善睡眠质量,又能减少学习、工作过程中受到的情绪刺激干扰。

3、“恢复大脑平衡”是根本

灭火也罢,神经系统脱敏也罢,本质上都是为了降低强烈或频繁的神经系统冲动对人的生理和精神刺激,使如同“惊弓之鸟”的患者紧张程度降低,得以有了自我恢复的喘息之机。

血清素、多巴胺等青少年成长、独立高级认知活动所需的神经递质的分泌能力改善和平衡,是一个精确、复杂的生理现象和系统工程,所以必须通过睡眠、加强针对性营养、运动等有生理活动逐步改善、恢复大脑功能。

 “情绪中枢灭火”的药物治疗

“情绪中枢”杏仁核内部存在一个由大量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sIN)组成的γ一氨基丁酸(GABA)能系统。GABA是脑内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而杏仁核又是恐惧记忆学习、存储和表达的重要位点。

青少年患者在发病之初,情绪功能已经基本成熟,认知功能和情绪记忆参与对外界危险刺激的理性判断,并通过γ一氨基丁酸(GABA)能系统释放γ一氨基丁酸(GABA),缓和、抑制过激的情绪反应。

但在情绪障碍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智力能力的下降、身体机能的失调,对未来的预期原来越悲观,导致了γ一氨基丁酸(GABA)能系统功能降低,产生了“杏仁核劫持”,对外界持有越来越强的高度警觉,并对那些负面刺激产生强烈反应,形成不安、恐慌、激越反应。

患病孩子在睡眠中经常发生的噩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高度不安和疑神疑鬼,就是“杏仁核劫持”已经发生的表现。

在杏仁核劫持已经发生的情况下,药物治疗来增加γ一氨基丁酸(GABA)能水平是不得已的选择。为消除激越激惹现象、抑制极端情绪而增加γ一氨基丁酸(GABA)能水平,常用的药物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新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由于精神分裂症也存在神经冲动异常活跃、需要大幅度抑制的情况,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利培酮等抗精分药都能通过增加γ一氨基丁酸分泌,抑制极端情绪。

另一类是俗称“安定”类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比如用于镇静催眠的衍生物,包括地西泮(安定)、氟西泮(氟安定)、氯氮卓、奥沙西泮和三唑仑等。

当然,对于病症程度不严重、γ一氨基丁酸(GABA)功能正常的患者,这类药物未必是必须的。

“神经系统脱敏”的药物治疗

“适应症候群”患者普遍存在“烦躁”的情况,这种烦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频繁接受小刺激引起的心境波动。

人具有“机体智慧”,会对自己的生理状态进行时刻评价并形成情绪反应。这种评价,即包括生理层面的综合判断,也包括心理(能力)层面的综合判断。

生理层面,适应症候群患者都因过度用脑、睡眠质量差而导致神经递质失衡、内分泌失调等现象,而睡眠具有吸收营养、促进内分泌和新陈代谢、进行免疫功能等作用。过度用脑、睡眠质量差等造成肠、胃等消化系统器官功能变差,刺激植物神经系统,形成神经症和广泛性焦虑。

心理(能力)层面,患者依然抱有实现理想、恢复健康、适应成长的强烈愿望,自己身体状态(比如学习能力、记忆能力、精力等)变好或者变差,都会形成神经反应,造成情绪波动,这也是心境忽喜忽忧、有时兴奋有时低落的原因,我们通常称之为双相情感障碍非典型症状,包括“混合”、“快速循环”、“烦躁”等。

这些不那么强烈但频繁发生的情绪扰动,使得患者的精力无法聚焦而从事学习、工作等要求专注力的场所,产生挫败感,并影响到休息、睡眠的质量,干扰恢复进程,需要降低人体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减少情绪频繁起伏带来的生理刺激和精神负担。

神经系统脱敏的药物,主要有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等。

1)常用的心境稳定剂有碳酸锂、丙戊酸盐、拉莫三嗪等。

碳酸锂主要是躁狂发作,具有单向调节作用,能防止情绪高涨带来的过度兴奋以及可能导致的焦虑、冲动、激惹。

拉莫三嗪、丙戊酸盐则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防止情绪向上(躁狂或积极方向)、向下(抑郁或消极方向)频繁摇摆带来的生理刺激。

2)常用的抗焦虑药有两类:

一类是选择性“五-羟色胺”(即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即俗称五朵金花的抗抑郁药,包括舍曲林、西酞普兰、氟西汀、度罗西汀、氟伏沙明等。

另一类是不直接影响“五-羟色胺”或多巴胺的抗焦虑药,包括丁螺环酮、坦度螺酮等,能够调理植物神经系统刺激引起的情绪波动和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SSRIs系五朵金花在治疗焦虑的时候,是能提高神经系统兴奋程度的,对于已经存在神经能过高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造成更趋频繁的情绪波动,值得警惕。

“恢复大脑平衡”的药物治疗

恢复大脑平衡最主要的生理机制就是促进睡眠。

在服用了效力最强的抑制类药物,比如能够提升Y-氨基丁酸的精分药或安定类药物以后,药物的神经抑制作用加上日常消耗时血清素含量很低引起的困意,就会一起发挥作用,促进睡眠。

睡眠的调节只依靠药物显然不行,还需要人有意识地影响“睡眠-唤醒周期”,强行干预生物钟。

当人醒来并适当活动足够长的时间后,会因血清素的逐步消耗而产生困乏、嗜睡情况,并在抑制类药物的影响下,开始诱导进入“睡眠——觉醒周期”的睡眠状态。

同时,睡前焦虑状态的改善、抑制类药物的起效,都会使进入熟睡的进程更加顺利、睡眠质量更高,使得神经递质恢复平衡的进程加快。

当然,一些传统安神助眠的保健品也有助于帮助患者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

睡眠的改善以及符合生物钟的睡眠规律绝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效的事情。但是,一旦人有了稳定、高质量、与大多数人生物钟一致的睡眠规律,就意味着患者可以大幅度减少甚至消除由于个人生活节奏与学习、工作、家庭生活不合拍带来的困扰和冲突,学习、工作、社交等成长适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和巩固。

反生理内耗的总结

1、在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反生理内耗的治疗中,以“抗焦虑+稳心境+抑制极端情绪”为核心的三联用药方案,目前已经被包括我们家庭在内的众多家庭证明有效的治疗方案,患者家属可以按照这个框架继续观察,并与医生及时沟通、反馈,促进更好的治疗进程。

当然,是否每个人都需要三联用药,以及个人对药物种类、剂量的适应都有个体差异,患者和家属还是必须和经验丰富的医生充分沟通,在医生的指导下持续治疗、精神观察。

2、通过对患者家庭服药种类、剂量和时间的干预,以及对患者“睡眠-觉醒周期”的有意识引导,能够将患者睡眠时间固定下来并保证质量,对于患者重新融入成长适应进程、迈入健康的人生轨道,非常重要。

3、特别提示:

药物治疗属于专业性很强的医疗操作,本文是根据几年来国内青少年情绪治疗方案没有规范、家庭曲折较多而总结出来的经验,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必须与专科医生确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