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和亲究竟始于何时?

 嘛画誊 2021-06-18

汉朝历史上发生的一些和亲轶事

   /思文

和亲究竟始于何时?按班固的看法,“和亲之论,发于刘敬即始于汉初;按司马光的看法,“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也就是说,西汉以前并没有和亲。历代学者受班固、司马光的影响,大都认为和亲始于西汉,终于清代。

其实和亲从上古时期就有了雏形,和亲政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停止国家之间的战争。早在周朝的时候,周王已经用了这样的方法。那时候他手里的兵力不充分,想要和其他方国一起去对抗敌国,根本没有有力的条件,所以,他就采取了联姻的方式。这些以后我们再讲,今天先从西汉开始讲起。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西汉历史上和亲的起因是什么?

2000多年前,汉王朝初立时,分封了不少诸侯王,韩王信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汉朝天下稳定下来,对于一些对大汉王朝统治不利的因素比如一些异姓王爷,则成了让刘邦急于消灭的因素。

韩王信的封地颍川,战略位置太重要了,于是,刘邦把他的封地改到了今天山西省北部一带当时正赶上匈奴崛起,韩王信的封地,便成了抵御匈奴的最前沿。

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将防线向北推移到马邑(今山西朔县),以接近匈奴领地,试图与之对抗不成想韩王信却遭匈奴大军把他围困在马邑

危机之下,韩王信为了拖延匈奴攻势,一边向汉朝发出求救,一边多次遣使者前往匈奴营地谈判,试图与匈奴和谈,以解燃眉之急。没有想到韩王信多次人与匈奴联系的这个举动,被朝廷误读曲解了。汉朝廷得到消息,马上派兵救援,同时刘邦派人去面见韩王信。

在战事敏感时刻,刘邦如果保持对韩王信的信任,就不会有韩王信因为恐惧而投奔匈奴的后果,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当初楚汉战争的过程中,刘邦就经常面临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的忠诚问题,但那时候,刘邦无一例外都选择了信任和妥协因为那时他需要他们

可是,这一次,刘邦不再是当年的刘邦。此时的韩王信真是百口莫辩,陷入内外交困之中。韩王信心中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因为他眼看着刘邦把自己封的几个异姓诸侯王掉了,韩王信知道自己迟早也会是同样的下场。

此时的韩王信不再犹豫,索性直接献出了马邑,向匈奴冒顿mò dú单于投降了,并引导匈奴出兵大汉

匈奴的骑兵在韩王信引导下,有如天助,轻而易举攻下太原,直抵晋阳城下(太原郡首府)

汉高帝刘邦得知驻守边塞的韩王信果真投降了匈奴,怒不可遏。

公元前200年,刘邦御驾亲征,大举讨伐匈奴和叛将韩王信。他亲自率领32万大军抵达晋阳,然后一路向北。

 

汉军在太原郡的铜鞮tóng di大破韩王信,斩杀了韩王信手下大将王喜,致使韩王信狼狈向北逃去

 

冒顿单于派左、右贤王率领骑兵一万,跟王黄率领的军队会合,在光武、晋阳一带构筑营垒,企图阻挡汉军的北上道路。

从兵力和战斗力两方面来看,汉军都处于绝对优势。刘邦又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于是,汉军发动进攻,很快又把匈奴和韩王信残部打败。

韩王信叛军及匈奴骑兵迅速溃败,向北退去,汉军紧追不舍,30万大军一直打到了楼烦。

匈奴骑兵战败后向北方逃窜,稍稍逃离了汉军的追击范围之后,又迅速集结到一起,继续抵抗。但很明显,这点兵力根本遏制不住勇猛的汉军,他们最多也只能起到拖延时间的作用而已。

汉军再次发动进攻击溃匈奴骑兵。精通兵法的刘邦深知,这样打了跑,跑了再来,正是匈奴骑兵的游击战术。要是不能将他们彻底消灭,战斗的意义并不大。所以,刘邦指挥汉军穷追猛打,不让敌人再有机会集结。汉匈双方的战场不断地向北推进着。

接二连三的胜利,使得刘邦产生了轻敌的心理,以为匈奴骑兵不过如此。一代英豪项羽都是他手下败将,冒顿单于难道还能强过楚霸王项羽

时值冬天,越往北越是寒冷。汉军缺少御寒的装备,数万兵士的手指都被冻掉。

谋士劝刘邦暂停军事行动,稍事休整再做打算。因为汉军士兵不适应寒冷的天气。但是这对于苦寒之地的匈奴人而言,已经习以为常,当然占据一定优势。

此时的刘邦只想着速战速决,会一会这个匈奴的冒顿单于。他要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问题,彻底灭匈奴。只可惜,他在位期间是没有希望消灭匈奴了,灭掉匈奴这个事情是他的曾孙汉武帝完成的。

驻扎在晋阳后,刘邦派出了个使者,前匈奴控制区域,侦察匈奴冒顿的虚实。狡黠而诡计多端的冒顿单于,对此了然于胸,他决定采用示弱之计。

冒顿单于将勇猛善战的精兵隐蔽起来,把老弱兵士和瘦弱牲畜暴露在外。

汉使侦察所到之处,见到的都是些老弱病残、食不果腹的兵士和一些瘦弱见骨的牲畜。这让汉使感觉,匈奴已经衰弱到溃不成军的地步。

所以,使者们汇报的内容:匈奴只是些老弱病残兵和瘦马,兵力衰弱匈奴军不堪一击。

刘邦心中对此也有疑虑,又派遣刘敬,再去打探。

勘察匈奴军情归来的刘敬看到大军已经马不停蹄地出征北上追击匈奴冒顿单于,刘敬恳切地劝阻刘邦:陛下去不得也。

刘邦反问刘敬:为何去不得?有何道理?

刘敬说:按常理而言,两军交战,两国相争都会竭力显示各自最强大的一面,以威慑对方。而我们一路所见,匈奴的情况恰恰相反,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衰弱。这其中必定有诈。哪有无缘无故示弱的道理?想必是匈奴人的诱兵之计。目的是使我汉军产生轻敌思想而贸然前进,从而落入他们的埋伏圈。所以,我认为目前千万不能前去追击匈奴

这时的汉朝军队已经越过了句注山。刘邦对谋士刘敬的正确分析不但听不进去,反而非常恼怒。他对刘敬吼道:你个齐国佬,靠嘴皮子混了个官做,就把尾巴翘起来,竟敢在面前胡言乱语,扰乱军心!怒之下,命令左右将刘敬捆绑了起来,囚禁在广武县。

群臣见此情形,哪里还敢提出异议?只能顺从刘邦,率领着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平城而去。

从当时情形看,刘邦对于匈奴的情况是缺少充分的了解。至于冒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如何,胆略高低,更是估计不足。

 

 

汉军有30万之众,刘邦和骑兵先行,脱离了步兵,从而导致只有少数军队随他抵达了平城。余下的主力部队落在了后面,运送粮草的辎重部队由于无法疾行,更是远离了刘邦的先遣部队。

这时候,匈奴冒顿单于,已经派兵接应韩王信,在白登山设下了埋伏,正在等待大汉天子进入自己精心编织的埋伏圈

当刘邦的先遣部队进入平城时,埋伏的40万匈奴大军骤然出击,声势浩大,毫无防备的汉军顿时惊慌失措,阵脚大乱。

好在汉军良将,在抵挡了匈奴骑兵第一回合的冲击后,立即移师平城城外的白登山,试图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形,暂时固守,等待后续的救援

匈奴的40万大军在冒顿单于指挥下,将汉高祖刘邦率领的少量汉军,团团围困在平城的白登山上。

盲目轻视,对敌人情况不明的刘邦,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上,环顾四周,这才发现匈奴实力不可小觑,但为时已晚矣!

此时的刘邦陷入了当年项羽垓下之围的困境,他命令士兵突围,但交战几次,都难以成功。

这支汉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双方形成了相持不下的局面。

冒顿单于率领的骑兵是从四面进行的围攻:

此时天寒地冻,狂风肆虐。山上并无房舍遮雪挡风,汉军完全不适应北方气候的寒冷,更不幸的是,随军的粮草多。汉高帝刘邦不禁悲叹:天将亡我乎?

如果汉朝的援军不能及时赶来,匈奴军队执意围困下去,那么无须厮杀,刘邦和他的汉军,就会在饥寒交迫中自行灭亡于白登山上。

 

此时此刻,指望汉朝援军解围希望是渺茫的。匈奴军队早已分兵各个交通要道,成功阻截了前来救援的汉军。

站在白登山上的刘邦,望着山下整齐有序的匈奴骑兵,绝望又懊悔,当初不该不听刘敬的谏言,如此轻敌冒进真是不可取

在绝望与懊悔之下,刘邦竟然将此前声称匈奴衰弱,可以出击的那些使者,全部处死了。

此时,已经被围困了六天六夜,刘邦身边文官武将们也都非常焦急这时屡出奇招的陈平献出一计

刘邦身边的谋臣,陈平,秦朝末年,六国贵族纷纷起兵,陈平曾经效力于魏王,不久因受排挤又转而投靠楚王项羽。他曾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项羽给他爵。后因被陈平降服的殷王,又被汉王刘邦攻下,陈平遭到项羽冷落。

公元前205年,陈平不得已,主动离开了不再信任他的项羽,追随刘邦,成为汉王朝著名的开国功臣之一。

与刘邦一同被围困在白登山上的陈平,已经眺望了好多遍,强攻无望,救援不得。如何解困于白登山?

 

当陈平再次将目光越过层层的匈奴围军他发现了冒顿单于与阏氏经常毫不顾忌,双双骑在一匹马上对望调情。

陈平看到这里,似乎有了信心,陈平要从冒顿单于的阏氏身上找到突破口。想到此,陈平立刻向刘邦讲出了解围计策。

眼下刘邦也只能让陈平试试,陈平还找来一幅美女图。然后,陈平派遣的使臣,趁雾下山,悄悄潜入匈奴军营。他们设法躲过了巡逻哨兵的耳目,来到阏氏帐前。

他们以汉朝皇帝特使的身份,向阏氏献上了随身带来的珍玩宝物。汉使说,汉帝真诚希望,与其拼个你死我活,不如各让一步,建立和睦关系。并承诺现在向阏氏献上这些珍宝,只是一小部分,待回到中原后,还将送上大量丝绸、粮食和其他珠宝。汉帝希望阏氏在冒顿单于面前美言几句,劝单于网开一面,不要再困汉军。这样,既避免两败俱伤,也为日后互惠互利奠定基础。

然后,汉特使又献上那幅美女图,继续对阏氏说:大汉皇帝为了表达与单于讲和的诚意,决定将中原的第一美人献给冒顿单于,以换取他撤兵白登山的决定。接受了汉朝特使带来的珍玩宝物,阏氏不免有所心动,听了他们一番睦邻友好的劝说,更觉得句句在理,打算接受他们的请求。然而,当汉使展开画卷,阏氏看见画面上一个貌似天仙的美女。阏氏不高兴了,厉声问道:为什么你们还要送美女来?阏氏语气中充满了醋意特使们则暗中高兴。

在汉使潜入匈奴营地前,陈平就告诉他们,这位阏氏十分强悍,所以,她肯定会全力阻挠冒顿单于娶汉朝的美女。汉使们立即表现出很无奈的苦相,哀叹道

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啊!实在是担心单于不答应讲和的要求。如果不送美女,单于肯定不肯撤围!当然,如果阏氏劝说单于撤兵,使我们得以顺利离开,我们就没有必要再给单于选送美了。

阏氏心里想着如果冒顿单于打败了刘邦,入主中原,肯定会娶中原的美女做阏氏一旦冒顿得到了中原女子,自己岂不是要被冷落?于是,她马上回复使者说:珍宝留下,美女图你们拿回去,我去说服单于撤兵

汉使完成任务,悄悄离去。

阏氏当夜就来到冒顿单于营帐。阏氏对冒顿单于说:

汉、匈两主不应该互相逼迫得太厉害。你如今以数十万精兵围困汉帝在山上,他若毫无生路,汉人怎么肯就此罢休?自然会拼命相救。那么,我们也因此会有严重伤亡。就算你打败了汉人,夺取了他们的城地,也可能会因水土不服,无法在中原长住。万一灭不了汉帝,等他们救兵一到,内外夹攻,我们哪里还有安宁可言?

冒顿单于听闻,问道:那以你之见应当如何呢?

阏氏说:汉帝被围了七天,军中丝毫没有发生慌乱,想必是有神灵相助,虽有危险但最终未必死在此地。大王又何必违背天命,非得将他赶尽杀绝呢?不如放他一条生路,以免以后有什么灾难降临到我们头上。

阏氏又劝说冒顿单于,要权衡利弊。对方毕竟是一国君王,你又何必树此强敌?更何况,听说汉庭从国内调遣了大量精兵前来,说不定援军不日就到我们最终未必能围困成功。所以,全力相拼,不如网开一面,放生路,今后可不断换取匈奴缺少的粮食、丝绸、珍宝。

冒顿单于本来与韩王信的部下约定了会师的日期,但他们的军队没有按时前来,冒顿单于正怀疑他们同汉军有勾结。现在阏氏如此劝说,冒顿单于斟酌再三,决定采纳阏氏的建议,主动让一步。

冒顿单于下令合围圈放开一角,让汉军撤出。

当天,正值天气出现大雾,汉军警惕地从解除包围的一角慢慢地撤出来

在白登山被围了七天七夜之后,刘邦和将士们,终于逃离绝境,与后援的大军会合。

以上只是后世人们的揣测与想象,即陈平仅凭一张美女图,智退匈奴40万大军,就此留下了一段解“白登之围”的传奇故事。《汉书·匈奴传》中,这样记叙当时有可能改变历史的险境

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毂弩。

从战争发展的形势来看,刘邦不可能轻易地全身而退。冒顿单于也不可能轻易放过刘邦。那么是什么计策可以扭转乾坤?使刘邦在40万匈奴兵的围困之下,不损一兵一卒地突出重围呢?

几十年以后,司马迁编写《史记》时,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他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只有简单到一笔而过的叙述:

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

妙,世莫得闻。

这简单的叙述告诉后人,陈平以护军中尉的身份跟随刘邦在代地攻伐反叛者韩王信。他们仓促中到达平城,被匈奴围困,断食7天。高帝采用陈平的奇计,派使者到单于阏氏那里活动,由此得以解围。至于什么奇计,在高帝出围城后,这个计策一直秘而不宜,太史公也只以“奇计”二字一带而过。所以,世人无人知晓。

“其计妙,世莫得闻。”想来,归根到底,这切得归功于陈平的“美人计”,但是,因为其中诸多微妙,的确是无法言明的。

陈平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竟有如此大智慧?他的计策总是出乎意料地奏效,或消除忧患,高唱凯歌,或使事态发生逆转,且很多都难以言说。太史公司马迁,对开国功臣陈平陈丞相的评价也非常之高。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太史公总结道

陈丞相年少时,本来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当他在砧板上割肉分配时,他的志向原本已经很远大了。后来在楚魏之间彷徨不定,最后归附汉高帝刘邦。他常出奇计,解救纷乱的灾难,消除国家的忧患。到吕后当政时,事情多变故,然而,陈平竟能自免于患祸,安定刘氏宗庙,以荣耀的声名终其一生,人称闲相,这岂不是善始善终了吗?若不是足智多谋,哪一个人能做到这点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