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刺,用于痛风

 植物游记樊蓉 2021-06-18
虎刺(湖南炮规2010年版)

【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虎刺(Damnacanthus indicus)的干燥全株。

【炮制】取原药材,拣去杂质,洗净,稍润,切中段片,晒干或烘干,筛去灰屑即得。

【成品性状】

为中段。

根近圆柱形,外皮灰褐色。

茎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有纵皱纹和细直针状刺,切面皮部薄,木部灰白色,有髓。

叶对生,近无柄,叶片卵形至卵圆形,宽0.5~1cm,全缘,革质,有光泽。

气微,味微苦、甘。

【性味】苦、甘,平。

【功能与主治】祛风利湿,活络消肿,止痛。用于痛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痰饮咳嗽,肺痈,黄疸,水肿,经闭。

【用法与用量】10~15g,水煎服。

【处方应付】写虎刺、绣花针、千口针付虎刺。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植物志上的虎刺

虎刺(Damnacanthus indicus)来自于茜草科,虎刺属。俗名黄脚鸡、绣花针、伏牛花。

花期3-5月,果熟期冬季至次年春季。生于山地和丘陵的疏、密林下和石岩灌丛中。

产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省区。

本种常被引种作庭园观赏,其根肉质,药用有祛风利湿、活血止痛之功效。

本种随不同环境其体态有较大差异,生于阴湿处的植株其叶较大而薄,刺较长,生于旱阳处植株的叶小而厚,刺较短。

文献中的虎刺

虎刺(Damnacanthus indicus)为茜草科植物,俗名绣花针、黄脚鸡等,曾被载入1977年版药典。

民间用其全草或根,有活血凉血、祛风止痛、利湿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黄疸水肿、月经不调等。

宋《开宝本草》中记载有伏牛花条,李时珍认为虎刺与其是同种植物。

《图经本草》:伏牛花生蜀地,所在皆多,生川泽中,叶青细似黄檗而不光,茎赤,有刺,花淡黄色,作穗,似杏花而小。从其描述及所附益州伏牛花图来看,并非虎刺属植物。

因其叶为互生的单数羽状复叶(小叶7~9片),“似黄檗”,淡黄色的小花组成总状花序。

而虎刺属植物为单叶对生,白色小花单生或2~3朵簇生于叶腋,决非多数小花组成的总状花序。

且两者生境也不同,虎刺常生林缘树下,而伏牛花则“生川泽中”。

《证类本草》中没有虎刺项,而在卷三十经外草类中载有刺虎,其实应为虎刺。

书中曰:刺虎,生睦州(今浙江桐庐、建德、淳安),……其叶凌冬不凋,采无时,土人以其根、叶、枝干……理一切肿痛风疾。

其应用与当今基本相同。再观所附睦州刺虎图,植株呈小灌木状,单叶对生,叶腋内有对生的刺,与虎刺相符,且所载产地也符合虎刺的分布。因而可认为刺虎即为虎刺。

李时珍将虎刺和伏牛花作为一项,在伏牛花图中,注有虎刺。合并的原因除伏牛花别名隔虎刺花外,两者的功效接近,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近年来,虎刺在一些地方用于清热排毒,治疗肝炎及其它内科杂病,民间认为有良好效果,因而过度采挖,造成当地资源枯竭。

广东、广西、湖北等地还以虎刺(或短刺虎刺)的根大量冒充巴戟天使用,也加剧了这一现象。

虎刺等植物分布稀少,植株矮小,生长缓慢,难以更新。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加强管理,及时采取一些措施,变野生为家种,以保护日渐稀少的虎刺资源。

虎刺原植物链接:http://ppbc./sp/27939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虎刺的本草考证 晁志 张宏伟 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 广州510515

(2)中国植物志

(3)药智数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