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公孙瓒篇(尾声)——白马将军的陨落

 金色年华554 2021-06-19


公孙瓒重大事件之十二——反公孙联合军

在上篇文章中,笔者对公孙瓒除掉上司刘虞独掌幽州大权后,在治理地方时的一些乱象,并重点提到公孙瓒在冀州北部修建易京,打算坐看天下诸侯混战。本期我们继续讲公孙瓒之后的经历。

兴平二年(195),即公孙瓒杀死刘虞不到两年后,刘虞原部下从事鲜于辅、齐周、骑都尉鲜于银等人联合起兵,推举在乌桓、鲜卑部落有生活经历的阎柔为乌桓司马,总领各支部队。阎柔招兵买马,联合胡汉各路人马数万人,与公孙瓒的渔阳太守邹丹在潞北爆发激战,将邹丹本人及其部下四千多人斩首。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公孙瓒篇(尾声)——白马将军的陨落

另一方面,乌桓峭王感念刘虞的恩德,率领乌桓及鲜卑七千余骑兵找到鲜于辅,共同到南边迎接刘虞之子刘和。刘和此前在袁绍处,袁绍也顺水推舟派出大将麴义,各方联军合兵共计十万,一同攻打公孙瓒。

有道是哀兵必胜,刘虞之死的怒火积攒了将近两年,这两年士人百姓甚至胡人都饱受公孙瓒欺压,这些怨恨如火山般喷涌爆发。联军与公孙瓒在鲍丘正面交锋,一战斩杀公孙瓒两万多人。

《后汉书·公孙瓒列传》载:兴平二年,破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级。瓒遂保易京,开置屯田,稍得自支。

这则史料前半句讲的是公孙瓒惨败,后半句则是公孙瓒稳住阵脚。这也很好理解,在历史上大多数情况下,交战双方如果一方是联军,又不能占据绝对优势,那么联军最后将会瓦解或不了了之,这是联军各方立场不同导致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幽州反公孙瓒的刘虞旧部、乌桓部落能够聚集到一起,旗帜人物便是刘虞之子刘和。为给刘虞报仇,这些反抗力量走向联合,那么下一步很有可能推举刘和为幽州刺史,与公孙瓒长期对抗。

另一方面,袁绍派兵可不是为了帮助幽州反抗力量成气候的,他的目的当然是借机削弱公孙瓒,进而染指幽州。如果放任刘和成为幽州之主,刘和比公孙瓒更得人心,无异于给自己多树立一个对手。

所以尽管公孙瓒损失惨重却仍然能够稳住阵脚,因为对手阵营内部也在互相猜忌。公孙瓒分兵开垦屯田,解决了粮食问题,然后凭借易京堡垒坚守。攻守双方相持一年多,麴义的部队终于军粮不济,先行撤退。公孙瓒趁势出击追杀一波,缴获不少辎重。这次旷日持久的反公孙瓒联军行动宣告结束,公孙瓒虽然被围了一年,损失两万士兵,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维持住了形势。

诡异的是,作为战胜者一方,刘虞之子刘和从此却消失在历史中,再无任何史料提及。笔者认为被杀的可能性非常小,毕竟刘和在幽州有大批支持者,袁绍此时杀刘和没有任何好处,反倒把很多力量推向对立面。考虑到刘和此前即被袁绍软禁,那么刘和之后的状况也不会改变,表面袁绍待之为上宾,实际沦为棋子,局势稳定后,是死是活都无所谓。十几年后刘琦在刘备阵营中的状态,倒很有几分相似。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公孙瓒篇(尾声)——白马将军的陨落

公孙瓒重大事件之十三——蜗居易京

笔者多次讲到易京位于冀州北部,根本不在幽州境内。相对地,易京相当于幽州的南大门,所以尽管公孙瓒被联军打得很狼狈,背后的幽州却仍然牢牢掌控在手。

但公孙瓒被反对势力吓破了胆,根本不敢回幽州,此后几年都未曾离开过易京。公孙瓒为了维持军队,变本加厉压榨百姓,迫害贤良。每当幽州出现某个名士有德行、为善举之类的风评,公孙瓒就害怕人们会聚集起来反对他,于是就找各种罪名迫害名士。

人们再也无法忍受公孙瓒的荒唐,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各郡纷纷起兵杀掉公孙瓒设置的长官,与鲜于辅、刘和一派势力联合起来。包括上面提及的渔阳太守邹丹早已战死,实际上幽州除最南边的涿郡外其他地方全部脱离公孙瓒。

问题在于反对派声势虽大,并没有形成统一战线,也没有形成整体,假如公孙瓒及时平定,以他的实力完全可以。但公孙瓒没有这么做,而是在易京大兴土木,修筑高楼,让部将及家属都住进去。公孙瓒本人不仅住高楼,而且易京最内部的居住区没有侍卫,七岁以上的男孩都不准进,全部用侍女,来往公文不准送进楼,只能装在木桶里拿绳子拉上去。因为高级将领也都住在高楼里,公孙瓒又训练一些妇女练嗓子,不是为唱歌,而是靠大嗓门来传达命令。

《英雄记》载:瓒诸将家家各作高楼,楼以千计。瓒作铁门,居楼上,屏去左右,婢妾侍侧,汲上文书。

公孙瓒谁也不相信,谁也不见面,整个易京好像一座大监狱。正常人当然受不了,尤其公孙瓒的谋士将军们也被安排住进监狱,对公孙瓒渐渐不满。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公孙瓒篇(尾声)——白马将军的陨落

红圈为反抗公孙瓒的各郡,蓝圈为公孙瓒后期势力范围

有人就问公孙瓒,他到底怎么想的?公孙瓒回答:“我当年在塞外驱逐胡人,在孟津大破黄巾,当时志得意满,以为天下都可以平定。不曾想现在来看,天下混战其实才刚刚开始。这已经不是我能解决的局面,不如休养生息,发展耕作,以图渡过凶年。兵法上说'百楼不攻’,我军已经修了上千座高楼,必然固若金汤。加上囤积的三百万斛粮食,只要待在易京里,足够坐观天下之变。”

公孙瓒的思路已经很难用正常人的逻辑去看待,却很像受到惊吓的猛兽,耀武扬威惯了,突然被一顿胖揍,领地也丢了,只能蜷缩在洞穴里瑟瑟发抖。

要说公孙瓒完全疯掉倒也不至于,他还懂得“不如休兵,力田畜谷”,可他的屯田只为养活易京周边的部队,帮助他在高楼里坐看天下争斗,与百姓生死无关,与争夺天下更无关。这种精神状态、这种狭小格局,等于宣告公孙瓒的败亡进入倒计时。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公孙瓒篇(尾声)——白马将军的陨落

公孙瓒重大事件之十四——十月围城,放弃和平

公孙瓒在幽州倒行逆施鱼肉百姓,惹得民心尽失各地反抗,在易京又疏远部下,修建高楼把自己和群臣都关起来,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作死行为使其实力不断衰弱,然而奇葩行为还在继续。

建安三年(198),在别处忙了好几年的袁绍终于腾出手来开始进攻公孙瓒。边界上的公孙瓒军守将与袁绍交战,向公孙瓒请求支援。公孙瓒却答复:“救你一个人,将会使其他人都不努力作战,都会只等着我去救。所以现在我不会救你,是为了你好,更是为诸将好,你自己努力退敌吧!”

《英雄记》载:瓒别将有为敌所围,义不救也。其言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力战;今不救此,后将当念在自勉。”

这番言论一出前线哗然,消息传开,各地守军谁还愿意给公孙瓒卖命,那可就是真爱。

真爱当然没有,所以袁绍北进攻击各地时,公孙瓒军各部或是下层将士斩杀主将投降,或是被袁绍一触即溃,很快就让袁绍进军到易京大门前。

公孙瓒虽然举止失当,但易京确实稳固,十重壕沟、铸铁大门再加上千座高楼组成的超级堡垒让袁绍一时间也没有好办法。另外公孙瓒长期屯田加上搜刮百姓,支撑起本部雄厚的兵力,与袁绍对峙了一年多仍然未分胜负。

先支撑不住的是袁绍。毕竟进攻方粮草补给是大问题,长期作战的消耗非常大,而且袁绍地盘已经扩展至好几个州,很多事务需要处理。所以袁绍打算跟公孙瓒议和,两家罢兵修好。

据《汉晋春秋》所载,袁绍给公孙瓒写了一封一千多字的长信,先回顾了两家早先的友好关系,因为争夺豫州之事公孙瓒堂弟阵亡,两家开始交恶。然后历数界桥之战等双方战事,公孙瓒败多胜少,但北方少数民族都很怕公孙瓒,所以袁绍劝公孙瓒跟自己联合,把主要精力放在北方边疆,不要再敌视自己。

通读书信全文,除了对公孙瓒以给堂弟公孙越复仇为借口占夺冀州地盘一事有所指责外,整体的语气是比较客气的,对双方的恩怨、北方的形势梳理得很客观,并没有咄咄逼人。公孙瓒怎么回复的呢?

《汉晋春秋》载:瓒不答,而增修戍备。谓关靖曰:“当今四方虎争,无有能坐吾城下相守经年者明矣。袁本初其若我何!”

公孙瓒根本就没答复袁绍,反而加大守备力度。他觉得袁绍在城外相持一年多无可奈何,是没办法才写信求和,所以自己根本没必要跟袁绍修好关系。

袁绍的性格大家都清楚,是好大喜功非常要面子的人。袁绍等给公孙瓒写那么长的信已经给足公孙瓒面子,公孙瓒却根本不回信,还摆出一副死磕的阵势,这让袁绍很丢面子,袁绍丢面子,公孙瓒就要丢命了。于是袁绍咬着牙继续猛攻,拿易京没办法,就向周边下手,反正公孙瓒也不出去支援。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公孙瓒篇(尾声)——白马将军的陨落

公孙瓒重大事件之十五——兵败自焚

建安四年(199),公孙瓒的其他地盘已经全部丢失,袁绍把易京团团包围。公孙瓒终于害怕起来,派儿子公孙续出城向黑山军张燕求救;自己则打算率领精锐骑兵杀向西南,切断袁绍军后路,跟黑山军来个南北夹击。

假设公孙瓒真的亲自出击,胜败尚未可知,但长史关靖却劝阻公孙瓒:“将军您的将士已经土崩瓦解,现在还能守住易京的原因不外乎城中有将士们的家眷在,将军的家眷也在。将军如果旷日持久地守下去,袁绍迟早支撑不住撤军;袁绍一旦撤走,丢失的地盘都可失而复得。可将军如今若出城,城内没有主心骨,恐怕会有丢失的危险啊!”公孙瓒被关靖这么一劝,好不容易冒出的出战念头又消失了。

有些人觉得公孙瓒跟吕布很像,确实有道理。两人都勇猛过人而智谋不足,都是困守孤城,都没有抓住主动出击的机会,都被亲信(妻子)劝阻而丧失掉最后的一线生机。

公孙瓒放弃出击计划,只等黑山军救援。不久黑山军真的来了,公孙瓒又写信给儿子,打算约定日期内外夹击袁绍。在信中能看出公孙瓒的形势已经非常危险,充满了恐惧。

《典略》载:瓒遣行人文则赍书告子续曰:“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角鸣于地中,梯冲舞吾楼上…汝当碎首于张燕,速致轻骑…不然,吾亡之后,天下虽广,汝欲求安足之地,其可得乎!”

此时的公孙瓒再也没有拒绝议和时的张狂,竟然称袁绍的攻势如同神鬼般凶猛:挖地道在下面敲锣打鼓让公孙瓒军不得安宁,超高的云梯车上箭矢能直接射到高楼里。至于“碎首于张燕”,是叫儿子无论如何也要说服张燕救援,哪怕磕碎了脑袋也要成功。不然公孙瓒一旦败亡,公孙续就会无安身之地。字里行间满满的恐惧与绝望,张燕的援军就是公孙瓒最后的救命稻草。

但如笔者此前提到,易京被袁绍包围,公孙瓒与外界的书信来往都要通过使者冒险突围,结果这次不幸书信被袁绍军截获。袁绍将计就计,按照公孙瓒约定的日期在外围举火为号。公孙瓒以为是救兵的信号,于是领兵出战。结果当然是中计,被袁绍伏兵杀得大败,狼狈退回易京。

袁绍得知黑山军要来,加紧攻势,主要采用挖地道的策略。而且袁绍军挖地道非常精明,每当挖到高楼下方,并不惊动对方,而是先挖空一部分,再用木桩支撑住。继续挖空到足有一半时烧掉木桩,上面的高楼就轰然倒塌。

眼看着一座座高楼不断倒塌,站在最高那座楼的公孙瓒该有多么绝望。随着袁绍军的地道越挖越近,公孙瓒崩溃了。他把自己的姐妹、老婆、孩子全都杀光,然后点火自焚而死。袁绍军从地道冲出来,登上高楼取了公孙瓒的首级,又被袁绍传首至许都邀功,当然,实际是为震慑曹操。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公孙瓒篇(尾声)——白马将军的陨落

结语

公孙瓒的败亡原因不难分析,手握重兵不懂战略,跨有三州不懂治理,斩杀领导、迫害士人、鱼肉百姓,把能得罪的阶层全都得罪光,对外族一味强硬求战,对袁绍一味穷兵黩武,周边形势极速恶化。虽然也与袁术、陶谦结过盟,巧合的是这三个人都有明显缺点,很快败给袁绍、曹操、刘表的联盟。最后在易京混吃等死,各种匪夷所思的行为更加不必分析。

相较于败亡的原因,公孙瓒能存在至公元199年本身都很幸运。公孙瓒势力巅峰时跨有幽、冀、青三州之地,在环渤海地区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势力范围,即便袁绍也相形见绌。但公孙瓒的能力显然不足以支撑如此大的势力,几年的时间便退缩至易京周边。公孙瓒作为诸侯能维持如此长的时间,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骑兵资源。雄踞北方之地,掌握精良骑兵,是公孙瓒的起家之本。北方的幽、并、凉三州因为与游牧民族打交道,更容易获取良马,加上民风受胡人影响,作风剽悍善骑射,这是其他州不具备的条件。

第二,偏居一隅。与中原各地的四战之地相比,幽州面临的威胁更小。虽然公孙瓒与胡人交恶,但胡人以抢夺财物为主,并不会长期占据城池。至于辽东的公孙度,忙着经营自己的小王国,两家老死不相往来。公孙瓒的真正对手始终只有袁绍,而袁绍的注意力更多放在南面,总是抽不出精力对付公孙瓒。

第三,先发优势。公孙瓒真正崛起,是凭借东光之战大破青州黄巾,这个时间是初平二年(191),正是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时期,其他诸侯都还未成气候。此时的公孙瓒借机在青州、冀州大肆扩张,没有遇到真正的对手。等到因公孙越之死主动进攻袁绍,碰到钉子,扩张的步伐随即停止,势力开始收缩。

公孙瓒是典型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选手,笔者之前写其他汉末诸侯时对一些人称为“银牌选手”,但公孙瓒恐怕难以称得上,他的崛起只能说比较幸运。假设把公孙瓒放在中原腹地,不可能存活到199年。当然这只是笔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公孙瓒篇(尾声)——白马将军的陨落

裴松之对公孙瓒的败亡也有分析,认为公孙瓒格局太小,听信童谣,眼里只有区区易京,毫无长期战略。而公孙瓒的强大也是因为大破黄巾军,很有些幸运地迅速扩张地盘,随即安排三州刺史,继而起了灭掉袁绍的念头。这种暴发户心态,走一步看一步,迅速膨胀的庞大势力超出公孙瓒的能力,导致其犯错不断,最终走向败亡。

裴松之注曰:谣言之作,盖令瓒终始保易,无事远略。而瓒因破黄巾之威,意志张远,遂置三州刺史,图灭袁氏,所以致败也。

笔者对裴松之的观点颇为赞同。好了,雄踞幽州的白马将军公孙瓒到本期就全部结束,当中的个人观点全部仅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