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牢记这六点,你也可以在自我发展中打磨出强大的内心

 谢耳朵馆长 2021-06-19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心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有了可以思考和决策的大脑,还需要一颗主要以情绪、感悟、体验、认知、理解为功能的心?
心脑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一个人的强大,究竟来自大脑的锐利睿智判断,还是来自内心的包罗万象,变化莫测以及对环境的应对自如?
要了解以上问题,必须先弄明白一个问题:个体的自我发展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降生到生命终结,在身心等各方面发生的所有变化。个体发展,是个体的潜在素质素养,逐渐转变成现实行为、决策、知觉的全部过程。
个体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前者指人这种有机体的自然形态、组织器官以及功能性能的发育、发展和完善;而后者则是指人的心理过程,以及独特个性心理的发展。它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各种高级社会性特征和素养的发展。
显然,个体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且密不可分的。心理学上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总体归纳概括为四个方面:1. 遗传因素、2. 环境因子、3. 后天教育、4. 主观能动性。
可以看出,以上四个方面,是环环相扣交织在一起的,它们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发展。

从遗传因素来讲,如果一个人继承了父母的优良智商,那么他们显然会在学习上领先或优于其他人。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也是为人父母和社会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但是,当下社会环境中,高智商天才成绩优秀、屡屡夺魁、不断荣耀加身获得国内外奖项,却又屡屡出现跳楼自杀、厌世轻生、出家为僧、退学等令世人惋惜痛心不已的情况。
人们也逐渐发现一个现象或事实:这些天才少年或成人的内心世界以及精神家园,几近于无;他们的内在心理调节能力约等于零。
无独有偶,大多数理工科学生或理工科出身的人,尽管没有到厌世、自杀、出家、退学等极端地步,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异乎寻常的表现:
· 对待生命冷漠冷酷无情,以虐杀小动物为乐;
· 对待他人乃至父母原则大过亲情,认为父母对自己做的一切都理所应当;
· 对待社会现象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表现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状态;
· 对道德、法律、社会秩序缺乏起码的尊崇和认可,一有机会就违反并美其名曰:高效;
· 成功时目中无人,受挫失败后歇斯底里,容易走极端并把责任推到外人的头上;
· 面对利益时毫不犹豫背弃家、国、社会、民族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底线;
以上种种,大众并不陌生,尤其在成功人士中屡见不鲜,并且在当代大学生尤其理工科生中也时常出现。虽然这样的群体只占少数,但已经足够影响社会风气,形成恶劣的社会导向。
具有如此特征的人群,其智商才学不可谓不高,其成就也可能非常突出,其才华和实力也十分出众,但在某种维度和层面上,他们的内心是空洞的,精神是空虚的,道德是败坏的,行为是极其低劣反智的。
对于这类人,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而言,非常可惜,也尤其需要得到挽救与整治。
因为超高智商,他们陷入到了效率陷阱中不能自拔;因为能力强,他们养成了凡事均以效果、结果这一单一衡量标准。
因为善于看透事物本质,他们的思维会迅速陷入功利得失权衡中,却因文化常识上的匮乏,而将道德律、法律、社会秩序、人伦等人性化因素置之度外,精神意识上完全荒芜,毫无可参照与拓展的空间。
这样状态下的人,一直赢着可能没事,而一旦遇上挫折,其空洞无辩证思想的内心就会因为承受不住外界失败带来的压力,而瞬间陷入崩溃和崩塌,进而怀疑自我、怀疑世界、质疑标准乃至通过转嫁责任来逃避自我应该承担的结果。
所以,这样的人,看似能干聪明厉害,但是你能说他们内心强大吗?精神丰富吗?心理上成熟能够有效应对和化解风险吗?
显而易见,他们一不强大、二不人性丰满、三心理不成熟、四人格上欠缺多维度的交错结构。
从多维角度看世界,我们会发现,人生在世,并非一个才字就可以环海擎天,也非一个权字就能够穷奢极欲获得生命的满足感。生命与生活真正的满足感,往往来自强大而丰赡的内心。
因为在内外环境磋磨中破土而出的人的精神意识、心理状态,才是一个人在去掉钱、权、才干、名利、地位之后,作为生命个体所独有的品性与能耐,也是一个人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任何条件下都能够东山再起,不被失败打败的终极力量源泉。
所以,有学识才干的确重要,但是内心充满人性伦理、道德、秩序,且两者相互结合,一个人才能真正变得强大。而这时候的强大,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指标。
那么,一个人该如何养成强大内心呢?当然是以心为准,在环境中磨砺。
如何以心为宗旨去磨砺?请牢记以下几个原则:
  • 第一, 保持本心,不忘初心
  • 第二, 保持感恩,不忘自行
  • 第三, 敬畏规律,不忘修行
  • 第四, 平常心、寻常心行事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第五, 致良知,知行合一
  • 第六, 执着,守信,诚恳
以上逐条,看似平淡无奇,与强大并无关联。但设若坚持去做去实践,其无形之力量,必将充盈于内,清醒于脑,而得以见之于四方天地。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