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金定投是好的理财投资方式吗?

 自然金鹰 2021-06-20

Hi,这是二叨叉第 4 篇原创!

很多人都会选择基金定投作为自己的理财和投资方式,那么基金定投对于普通人来说到底是不是一种好的理财投资?最近大盘和基金又反弹了,很多人开始问我是不是可以继续定投基金了?基金定投到底有哪些坑?以及普通人应该如何避免这些坑?

基金对于普通人来说算是一种坑比较少的投资,但是基金定投的坑却不少。

“定投”这个方法最初是被一些大的机构用在抄底一只股票的时候,因为不知道这只股票的底部究竟在哪,所以通过一段时间内的定投的方式来分摊成本和风险。这个方法在这几年却被包装成了买基金的方法,很多的理财经理和理财课程都会告诉你基金定投是一种对于普通人来说省时又省力的懒人投资法。

首先门槛低,每个月只需要拿出一小部分钱投入即可,其次操作简单,你不需要知道什么时候是基金的高点,什么时候是基金的低点,只需要定期买入即可。此外,如果你连选基金都不想选,那么就选指数基金就可以了,即所谓的指数基金定投。

除了门槛低和操作简单之外,他们还会告诉你这种投资方法的收益还很高,因为有一个神奇的东西叫做“复利”。他们会告诉你巴菲特就是靠“复利”成为一代股神,如果你能坚持做基金定投,那么若干年后“复利”会让你获得一大笔收入,从而走向财富自由之路。

门槛低操作简单收益还高,但是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好的事儿吗?其实基金定投所有的秘密和陷阱都藏在它的收益计算公式中,在这个公式中如果你每年定投1万元。平均年化收益率按18%计算,10年后你可以拿到27万,20年后173万,30年后933万,40年后4900万。

你发现了吗?每年只需要投入1万元,40年后就可以拿到4900万,这就是基金定投和复利的魔力。然而事实却是在现实生活中,你根本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收益。

这里有三个陷阱。

第一个收益率陷阱,我们在之前的计算中,假设平均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18%。然而现实却是如果你连续40年都可以达到这个收益率,你已经是傲视全球达到巴菲特的水平了。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目前一共有两万多只股票型基金,然而能够达到十年平均年化超过10%以上的基金连千分之一都不到。

如果时间拉长到40年,乐观点估计7%的平均年化已经是极限了。一旦平均收益率低于10%,基金定投的收益就会断崖式下跌。如果按照7%的收益率计算,10年连本带利你可以拿到14万,20年43万,30年101万,40年213万,这个数字和之前的4900万天差地别。

第二个时间陷阱,所有的理财经理和理财课程都会鼓励你定投的时间越长越好,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实际的投资根本不可能长达20年,30年,甚至40年。因为复利计算的原因一旦定投的时间下降,基金定投的收益同样也会断崖式的下降。

计算一下就会发现,如果你的本金不够大,定投时间低于十年,那基本上是和把钱存在银行差不了太多。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天天操心基金股票的涨跌,天天担惊受怕,不如多搞几份副业来钱更快。

第三复亏陷阱,所有的理财课程都教你长期定投和复利,但是却没有告诉你在长期定投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一个东西叫做金融危机。以美股为例,过去20年的定投过程中,至少发生过两次大的金融危机,每次危机指数通常都会腰斩。换句话说,你辛苦定投了十年的收益,一次经济危机可能就会把所有的利润全部都亏回去,因为亏损也是按照复利计算。

纳斯达克指数是过去这世界上20年里涨的最牛的指数,如果你从2000年开始定投纳斯达克,到现在也只有不到五倍的收益。然而如果你是20年前在国内买房,那么收益率秒杀定投的纳斯达克指数。

既然知道了这三个陷阱,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究竟应该如何买基金来避免这些陷阱呢?答案就是不要定投,而是要有基本的行情判断能力,买基金买低不买高。明明已经是高位了就不要去定投了,因为高位的定投并不能拉低你的成本和风险。

通常行情的判断能力是专业的投资人和交易员才具备的能力,但是一些基本的错误普通人还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当你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开始谈论基金,都开始说自己买基金赚钱了的时候,那么一定不是买基金的好时机。

记住一句话,金融市场永远只有少数人可以赚到钱,别人赚钱并不代表你也可以赚钱,别人赚钱并不能成为你去买基金的理由。

除此之外,买基金一定要避免在经济危机中受到巨大的亏损。我在一直都在强调,未来几年现金为王,可以小仓位做短线交易,但是不要布局中长期的大额投资,因为现在所有的资产都在高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剧烈的崩盘。

-完-

我是二叨叉,前职场打工人为人较直,什么都叨。文章视角刁钻,文笔犀利,剖析真相,真实随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