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火防盗防“渣菌”,幽门螺杆菌为何如此难缠?

 常笑健康 2021-06-20

在我们的体内和体表

潜藏着数以百亿计的细菌和微生物

有一些细菌才艺双绝,有益身心

另一些则奸懒谗猾,贻害无穷

浪荡细菌界多年的幽门螺杆菌(Hp)

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渣菌”

它“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如果被它盯上,简直胃疼又头疼

“渣菌”Hp第一渣——藏身于胃,不动声色

我们都知道

胃时刻持续分泌着胃酸

按理说是细菌的“末路”

但幽门螺杆菌无畏强酸

而且利用这个人类的认知漏洞

多年来藏身于胃,伺机而动

1983年,澳大利亚科学家Barry Marshall

是一个狠人

为了证明幽门螺杆菌和胃溃疡“有染”

痛饮一碗含有数亿活性菌的培养液

随即胃炎发作的教授,揭开了Hp的假面

还凭此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然而此时

幽门螺杆菌已经完成了感染一半人类的KPI

科学家追溯到5300年前

在欧洲奥兹冰人木乃伊的胃里

也发现了幽门螺杆菌胡作非为的证据

上下五千年

谁能想到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蛰伏于胃的幽门螺杆菌

到底是怎么溜进去的?

“渣菌”Hp第二渣——口口相传,从不拒绝

目前,我国约有7.68亿人感染Hp

也就是说,平均两个人就有一人中招

国民度不输当红流量小生

正是因为其“口口传播”的特性

咳咳,先不要想歪了

不卫生的饮食习惯

才是Hp感染的“罪魁祸首”

幽门螺杆菌喜欢生肉

如果经常吃“鲜血淋漓”的牛排

或者吃火锅等不及烫熟就食指大动

它就可能顺势“一步到胃”

刺激性食物也会“推波助澜”

油盐辛辣,让胃黏膜叫苦不迭

防御屏障一旦“撕开”口子

幽门螺杆菌就厚着脸皮

在胃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由于中国传统的共餐习惯

大家同吃一碗菜,同饮一锅汤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热络归热络

幽门螺杆菌也在碗筷叮当中肆意传播

当然接吻,喂食等口对口行为

也有传染幽门螺杆菌的可能

单身汪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哦

“渣菌”Hp第三渣——一旦染病,概不负责

起初或许没有明显的症状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Hp拥有了“祖孙三代”的菌落

接下来就是它的表演

时不时的反酸,饱胀和恶心

偶尔的上腹疼痛和嗳气

以及“吹气如螺蛳粉”的口臭

往往都是幽门螺杆菌的“锅“

Hp背后,各类胃肠疾病浮出水面

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此起彼伏

甚至令人闻之色变的胃癌

患病率都因此飙升两倍

而且最麻烦的是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不能自愈

拖延治疗只会延误病情

只会让Hp越活越恣意潇洒

想要与幽门螺杆菌“一别两宽“

主要依靠临床的联合用药

如标准三联疗法和铋剂四联疗法

而且需要长期治疗

在这个过程中,还容易反复感染

再健康的胃

也难经得起Hp的反复纠缠

想健康无“幽“,需要防患于未然

怎样体面地“防火防盗防渣菌”?

病从口入

良好的卫生习惯大过天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要管好你的嘴

对“跟你不熟“的生冷食物保持距离

对“太热心肠”的烫食保持耐心

对“浓妆艳抹”的辛辣刺激食物保持理智

就是给Hp最体面的拒绝

尽量减少在外就餐

关系再好也要忍住互相夹菜

忍不住时就用公筷

在家聚餐,洗碗筷也别偷懒

无论是一吻定情,还是亲子情深

为了你爱的人,请你先保护好自己

如果已确诊感染或曾有过感染史

要规范治疗,并注意防护

同时定期复查

Hp来得很容易,想走却很难

尽管它是个“三不渣菌”

找到症结针对预防

什么时候都不晚

最后祝愿大家

吃得开心,吃得放心

珍爱生命,远离Hp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