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炎性乳癌的超声表现

 蜗牛01925736 2021-06-20

  炎性乳癌(IBC)是一类具有高度侵袭性且预后较差的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2%~5%,具有发病急、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等特点。本病的大部分首发症状为乳腺红肿,酷似急性乳腺炎,一般无全身症状,且抗生素治疗无效。

    IBC的诊断源于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而非病理类型),肿瘤栓子阻塞真皮淋巴管导致皮肤呈橘皮样改变、斑片状水肿,红肿面积占乳房的1/3 以上,且边界较清楚,不伴有全身炎症性反应。

  炎性乳癌病理分型主要为浸润性导管癌及浸润性小叶癌,病理特征为乳腺真皮淋巴管癌栓,皮下毛细淋巴管或静脉亦可受侵,研究证实只有不足70%的IBC患者病理可见真皮淋巴管内癌栓,故大部分研究者更倾向于将诊断标准定义为有炎症反应性临床表现或/和真皮淋巴管内癌栓。约55%~85%伴有淋巴结的转移,在不进行治疗干预的前提下中位生存时间不足15个月,治疗后复发转移率仍高达50%。

  超声表现:乳腺体结构紊乱,层次模糊,皮肤不同程度增厚,尤以红肿处明显,皮下脂肪层回声增高,且由迂曲的细条状低回声环绕(因回流障碍而扩张的淋巴管),呈“鹅卵石样”改变(与其它乳腺癌和乳腺炎区别明显),内可见肿块或无肿块呈弥漫性改变,超声看到低回声一般比外科医师触诊小的多,肿块一般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血流一般丰富,腋窝淋巴结转移多见。

图片图片

炎性乳癌:乳腺较对侧增大,外观红肿呈橘皮样,超声显示乳腺结构层次模糊,皮肤层明显增厚,皮下脂肪层回声增高,呈“鹅卵石样”改变,未见明显肿块。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癌,脉管内可见癌栓,从临床表现和病理均符合炎性乳癌。(图像由湖北省人民医院超声科易静老师提供)

图片图片

乳腺较对侧增大,外观红肿,超声显示乳腺结构层次模糊,皮肤层明显增厚,皮下脂肪层回声增高,呈“鹅卵石样”改变,乳腺可见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肿块,血流丰富,腋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呈融合状。符合炎性乳腺表现。

图片图片

图片

炎性乳癌:乳腺较对侧增大,外观红肿呈橘皮样,超声显示乳腺结构层次模糊(与对侧正常腺体层次对比明显),皮肤层明显增厚,可见边界不清的低回声肿块。(图像来自我科超声远程会诊单位库车人民医院超声科)

参考文献:

卫翀羿,陆苏,于辰华,等.炎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与化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7(16):816-8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