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扼大西洋通往地中海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个地区矿藏丰富,很早就成为西方列强掠夺的对象。从15世纪起,葡萄牙、西班牙就开始侵占摩洛哥领土,后来,法国、西班牙、奥地利、美国、英国、德国、俄国等,也先后染指摩洛哥。到了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摩洛哥再度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列强以德国为一方,法英为另一方,在1905年及1911年,两次制造了摩洛哥危机,险些发生火并。特别是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地区性冲突。 法国将军莫瓦尼耶在摩洛哥非斯会见摩洛哥苏丹 1905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之后召开的阿耳黑西拉斯会议,不仅没能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剧了各国对摩洛哥的争夺,德国虽然迫于压力,暂时停止了对摩洛哥事务的干涉,但是,在阿耳黑西拉斯会议确立的“经济平等”的原则下,德国垄断势力积极向摩洛哥渗透,法国则以第一保护国的身份不断扩大它在摩洛哥的侵略权益。1907年3月,法国借口一个法国医生被当地人暗杀,派兵占领了摩洛哥东部的乌季达州;5月,法国在卡萨布兰卡修筑港口时,破坏了伊斯兰教陵园中的墓冢,当地居民杀死了一些法国人,法国便借此占领了卡萨布兰卡及附近地区。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了人民起义,法国又以恢复秩序和保护侨民为理由,对非斯实行军事占领,把摩洛哥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眼看法国就要独占摩洛哥,德国再也不能保持沉默了。在德国垄断组织的推动下,7月1日,德国炮舰“豹子号”开抵摩洛哥的阿加迪尔港(被称为“豹子的跳跃”),巡洋舰“柏林号”也出现在摩洛哥领海。德国的理由是,既然法国能在非斯保护自己的侨民,德国也有权力以此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不受侵犯。这一行动被法国视为战争挑衅,于是,双方剑拔弩张,形成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德国原想通过军事压力迫使法国让步,在摩洛哥问题上达成妥协。但没想到法国的态度仍很强硬,甚至做好了为了摩洛哥不惜与德国作战的准备。德国只好放弃对摩洛哥的纠缠,提出以法属刚果作为德国承认法国占领摩洛哥的补偿,但遭到了法国的拒绝。这样,法德两国的外交谈判完全陷入僵局。就在这时,英国出面干涉。英国认为德国军舰停泊阿加迪尔是对英国海上霸权的威胁,它不能容许德国在直布罗陀附近建立一个海军基地。因此在这次摩洛哥危机中,英国坚决站在法国一边。7月4日,英国迅速作出反应,英外交大臣雷格发表声明说,这一事件较诸以往其他事件更深切地影响了英国利益,任何解决办法如无英国参与,英国决不承认。7月21日,英国财政大臣在一次演说中更明确也更强硬地表达了英国政府的立场,那就是在英国利益受到威胁时,英国将站在法国一边接受挑战。同时,英国舰队也进入战备状态,战争一触即发。 这时,德国国内掀起了反战的群众运动。9月,意土战争爆发。德国自度战争的准备并不充分,于是开始谋求与英法缓和关系。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1911年11月4日,德法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法国对摩洛哥大部分领土的保护权,作为交换条件,德国取得法属刚果的一部分土地(27.5万平方公里)作为补偿。这块土地与德属喀麦隆连在一起,使德国势力进入刚果河流域。11月29日,德国军舰驶离阿加迪尔港回国,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解除了。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与第一次一样,虽然都以和平方式获得解决,但是,只要原有的矛盾冲突存在,战争的危机就不可能消除。正像当时法国参谋总长指出的那样:“不论在法国或在德国,没有一个人对关于摩洛哥的协定感到满意”,因而很快就“可能爆发战争”。事实正是这样,摩洛哥危机之后,各国都加紧了军备竞赛,都希望在新一轮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于是,国际紧张局势加剧,两大军事集团的斗争也日趋尖锐,一场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