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经观察 | 新兴技术和数据主导的新时代:全球健康篇

 全球技术地图 2021-06-21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设立“新兴技术与数据的地缘政治影响委员会”(GeoTech Commission),并发布《新兴技术与数据的地缘政治影响》报告,以应对数字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挑战,确保数字经济、实体经济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为该报告的第五章,倡议建立一个基于数据传感和可信网络的全球大流行病监测和防控系统,并提出6项具体策略。

COVID-19对全球的冲击暴露出三方面主要问题:(1)多数国家领导人没有立即采取行动遏制病毒传播;(2)全球卫生组织应对缓慢;(3)其他多方面因素导致应对不及时,例如全社会对威胁的认识不足,领导人未充分利用科学数据进行决策,政府未及时向公众披露信息等。

COVID-19疫情的暴发很大程度上与动物栖息地被人类侵占、全球化、公共卫生标准欠缺等因素有关,而检测手段、数据分享、早期预警和补救措施不足,导致疫情在全球大规模扩散且难以抑制。病毒不分国界,也不分种族,因此,建立一个基于数据传感和可信网络的全球大流行病监测和防控系统十分必要。

2021年3月13日,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人们在接种点进行COVID-19疫苗接种

主要发现

大流行病的监测和防控系统需依托强大的网络,迅速收集分散的信息并汇总分析,以识别生物威胁、快速响应、防控动员、控制传播、实施治疗、识别病原体等,从而守护全球健康。

1. 构建早期监测及预警系统需要从全球收集病原体相关指标的数据,并开发新数据源以弥合信息鸿沟

早期监测及预警系统的构建首先需要依托建立在伙伴关系之上的全球互联系统,以方便收集、共享数据;其次,开发新的数据源,包括感染率、住院率、死亡率等传统信息源,以及被动环境监测、废水、卫星数据、人口迁移趋势、市场信息等非传统信息源,是弥合信息鸿沟的关键要素,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公共卫生状况。

2. 提升全球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为提升全球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应在全球范围内加大投资,加强联合国的透明度和问责制,通过公私合作、各国共同努力,做到:迅速识别、检测病毒;第一时间与全球各国共享信息;快速开展COVID-19检测;开发靶向疫苗和疗法;搭建从制造到分销的医疗供应链体系;准备充足的医疗设备;快速调配医护人员;确保医疗健康信息畅通可靠。

3. 一些限制因素

· 团体、机构、政府间缺乏信任

首先,各国政府之间总是缺乏信任;其次,各国政府总是不信任全球卫生机构;再次,公众对当地政府有时也会不信任。

· 数据共享面临阻碍

出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的考虑,卫生机构通常不愿意共享数据。此外,获益机制不健全、技术壁垒等问题也进一步限制了数据的共享。

· 全球大流行病监测、预警和响应系统的开发和运维成本高

根据200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疫苗的研发成本大约在2亿美元~5亿美元。如果全球各国能够一起分摊高昂的成本,将能更快推进研发工作,降低疫苗获取门槛。

· 大流行病溯源困难

据估计,野生动物携带着大约四万种未知病毒,其中四分之一可能会传染给人类。在过去十年中,所有新发现的病原体有75%来自人畜共患病毒。然而,由于病原体的起源、进化和全球传播路径十分复杂,对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和追踪就变得尤为困难。此外,当前人类对病毒和其他病原体的突变及进化研究尚不充分,科学理解尚不完整,也增加了溯源的困难。

· 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薄弱

2017年,世界银行和世卫组织进行的一项研究指出,当前全球约有一半的人口无法获得必要的卫生服务,且仍有1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极端贫困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不足也为构建全球大流行病监测和防控系统带来了困难。

策略建议

建立一个基于数据传感和可信网络的全球大流行病监测和防控系统有三个重要要素:早期检测和预警;快速响应和恢复;提升能力建设。建议开发和测试新方法,以加速检测生物威胁、普及治疗方法、大规模开展预防及补救措施:

1. 建立全球预警系统

国会应要求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美国农业部(USDA)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与世卫组织、私营机构以及伙伴国家合作,初步开发一个全球大流行病监测系统,培训地方进行常规检测和基因组监测,并定期报告新疾病的发病率,要求各地增加基因检测,以追踪病原体。此外,该系统还应获得其他国家的资金支持和专家参与。具体来说,需遵循以下关键原则:

  • 确保收集充足的数据,并发展各地区收集数据的能力;

  • 建立一个全局、去中心化的网络,对数据源和数据生产者身份进行验证,并允许在生产者之间共享验证数据;

  • 具备网络安全数据整合和分析功能,同时根据本报告对于数据隐私的标准保护个人数据;

  • 实施符合公民自由和隐私保护的监测战略;

  • 建立由多种环境和生物群落(空间、大气、水、土壤)组成的监测网络;

  • 同时监测传统数据源和非传统数据源(例如:死亡率、病毒基因组序列、互联网搜索记录、地理信息系统(GIS)、市场趋势等);

  • 形成用于全球预警系统的分布式网络。

2. 重建和调整现有大流行病监测程序

重建和调整大流行病监测程序,持续守护全球健康。主要行动包括:恢复用于跟踪全球人畜共患病的USAID PREDICT计划;为生态健康联盟(Eco-Health Alliance)提供额外资金;汇总包括战略咨询免疫专家组(SAGE)、国家生态观测站网络 (NEON)、开源流行病智能汇报系统(EIOS)在内的各网络数据。

3. 强调大流行病监测系统的隐私保护

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与国家健康信息技术协调员办公室以及合作伙伴国家的领先科学机构合作,强调并管理隐私保护问题。具体行动包括:(1)进行广泛高频的检测,及早发现被感染个体;(2)部署保护公民隐私的接触者追踪系统;(3)通过与当地社区领导人协调,集中报告信息和数据,为疾病的预防、传播和治疗提供一致的卫生信息;(4)为旅行、体育赛事、学校、餐馆、商场等集聚场所提供一致的公共卫生指导。

4. 提升医疗供应链韧性

政府应资助基于细胞和分子制造技术、生物传感、疫苗开发和治疗技术等前瞻性研究,以增强医疗供应链韧性。

5. 提高对疫苗和和治疗方法的开发和分配能力

政府应建立公私合作机制,加强大流行防护能力建设。其中,三项重点工作不容忽视:(1)生物制造和合成生物学创新将加快治疗方法和疫苗的开发;(2)在全球范围内公平分配疫苗;(3)在危机时期,对医院和卫生保健工作者的信息监测和医疗消耗品、医疗设备的分配应符合公共和组织的利益。

6. 建立对未知病原体的快速响应系统,搭建数据收集网络

首先,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应领导开发并普及未知病原体治疗方法。例如,通过使用自动化的方法大量选择噬菌体作为对抗手段。此外,建议广泛采用先进的计算方法,如新型病原体的三维分子计算建模,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潜在治疗选择,以辅助、加速治疗方法的开发;应用计算机测试或人工器官测试来缩短人体临床试验的时间,加快批准程序等。

其次,NIH还应创建一个由大学和生物技术公司组成的联盟,以加速疫苗开发,保障疫苗供应与分发;研发、制造可在任何环境下存活和运输的疫苗。

此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应创建一个数字基础设施,该设施将可以连接不同的独立网络、数据库和计算机,包括部署在水系统、空气过滤系统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中的新兴生物传感器和自主测序仪,将这些数据集成并进行分析建模,以评估疫苗效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