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辉 杨彬(1788~1851),字升雅,号杏轩,富平县流曲镇梅家庄人,清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举人,道光六年丙戌科进士,历任湖南兴宁、宁远、湘阴、保靖、慈利五县知县,两任湖南省辛卯、壬辰科乡试同考官,为官清廉勤政,颇有贤声。 据明万历朝武进士、原任宁夏副总兵都督杨定国撰宗兄《游击将军杨卫国墓碑》载:梅家庄杨氏一族,原籍北京宛平县,始祖杨六爷于明永乐初因避战乱,携家眷辗转落籍陕西富平梅家庄。杨氏世代繁衍,枝叶茂盛,门分东院西院,世以耕读传家,兼习拳术骑射,文臣武举辈出,名扬乡里。杨彬的先祖属于西院分支,其曾祖杨勬(juan),国子监生,官至州同,从六品官。其父杨翊清,字鉴塘,岁贡生,县志载其“学问渊深,五荐不售。遂绝意进取,精探经史,诱掖后进,从游极一时之选。遇岁歉助给寒士,周济饥困,动辙数百金,不少吝惜。著有《雪堤文集》待梓,劫后失存。子彬,联捷成进士,人以为积德之报云。”意思是说,杨翊清学识渊博,曾五次被举荐而未仕。遂研究经史,讲学授业,遇到灾荒年谨,解囊捐助贫困生,德行堪为人师表。 杨彬为杨翊清三子,出身于书香门第, “生而颖异,下笔绝尘埃,而性介寡言,不乐世俗。”常与名师潜心研究学问,日渐精进,所撰文章脱俗新颖,敏捷流畅,圆润精美。道光五年乡试考中举人第四名,时年38岁。会试贡生第104名,道光六年四月二十一日殿试第三甲第111名,赐同进士出身,钦点即用湖南知县,时年39岁,名镌北京孔庙《清道光丙戌科进士碑》。 清道光七年(1827),杨彬到任兴宁县履职,时年40岁。民国《陕西通志·人物列传》载:“杨彬由进士官湖南知县,历任兴宁、宁远、湘阴、保靖,补慈利,皆有循声。任兴宁日,杜绝帮派棚费,断结山场旧案;任宁远日,获会匪七十余人,清劫案六十余起。及至慈利,戢武(息兵)断清滞狱,作士气安善良。”最后一句话可理解为:约束衙役兵卒,振作士气,清理牢狱积案,安抚百姓。杨彬做省词馆(教育部门)部曹官时,诸生慕其名,争相拜师,皆学有所成。两任湖南辛卯、壬辰科乡试同考官,所选取者皆为名士。 杨彬为人本性质朴,沉稳寡语,律己甚严,崇尚简约,厌恶谄媚,正直刚强。在任十一载,“除积弊、雪冤狱、培士习、厚民生。论先生之行,而润色于吏治者,皆绰有可观。”为官政绩可陈,做人品德可颂。清光绪县志载其:“性素简默,不喜趋迎,一意孤行,不得于志上官,始终不阿。”碑载其“乃以律身过严,不轻随俗,积忤大史,罢归。”道光十八年(1838) ,杨彬致仕返回故里,时年51岁。受邀主持富平南湖书院,讲学授业,德高望重,名士云集,硕果累累。“时从游者极一时之隽,至房舍几不能容。数年掇时于紫者,累累不绝。皆先生学问之余,束己以智人者也。” 清赐进士、勅授文林郎杨彬,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卒于咸丰元年,享年六十四岁。元配崔孺人,继室王孺人。生二子:长时勉,贡生,陕西永寿县教谕;次时英。孙六人:金式、金镕、金瑞、金波、金衻(nan)、金汤。其时已有重孙杨篪(chi)。杨彬去逝后,原任广东按察使司按察使王增谦,特题赠“硕德犹存”匾,以缅怀先辈为官治学之厚德。 在梅家庄杨彬后人家中,保存有一块硕大的堂匾,右上首题:勅授文林郎杏轩杨姻伯世大人先生芳徽,正中阴刻楷体榜书“硕德犹存”四个大字,左侧落款:诰授通议大夫广东按察使司按察使加三级世姻愚姪王增谦顿首拜题。王增谦,蒲城人,历任两广盐运使、广东粮储道道员等职。咸丰间王增谦集众广州城迎战英军,英军指名王增谦亲来谈判,他怀揣匕首单骑前往,若谈判破裂便刺死英酋。后双方达成协议,广州解围。战后王增谦升任广东按察使。根据其履历推算,为杨杏轩题匾时间,约在清咸丰朝后期。匾首题字“勅授”指皇帝授予,“文林郎”是正七品文官的散官名,而并非实任职官。“杏轩”即杨彬的号,古时习俗一般不直呼某人名讳,仅称其号以示敬重。“姻伯”是对兄弟的岳父、姐妹的公公及远亲长辈的称呼。“大人先生”尊称叠用,包含为官治学之意。“姻伯世”与落款“世姻”含意相近,指王、杨两家为姻亲。“愚姪”表明王增谦与杨彬是叔姪关系。 又据梅家庄杨氏族人相传,清道光十二年(1832),杨彬再次担任湖南省乡试同考官,在查阅考生试卷“搜遗”中,发现左宗棠文笔犀利新颖,遂举荐录取其为壬辰科举人。左宗棠因“搜遗”中第,遂拜杨彬为恩师。同治间左宗棠总督陕甘时,曾于恩师故里村口竖骠骑将军碑一通,并资助修缮杨公祠,以感念老师知遇之恩。 (2021.06.22写于北京) 讲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扬富平人的精神,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