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聂铁贞 | 盘龙山石姓文化园

 流响文学社 2021-06-23

▲李正阳题

2021年4月24日笔者应“黄梅文史哲”公众平台王唤柳老先生邀请,慕名前往黄梅县盘龙山石姓文化园参观学习。天公作美,本来天气预报这天是中转小雨,结果我们整个活动没遇上雨,可能是石姓祖宗知晓我们去拜谒,特地照顾我们吧。

盘龙山文化园在黄梅县城南五公里处。我们黄梅文史哲采风组一行八人,分乘两辆小车于九点半到达目的地。从车窗内望去就眼前一亮,那祠堂、大戏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使人迫不及待地打开车门,性急地想一睹伟容。好客的园方管理人员早就等候在那里,硬要我们先坐下来喝茶,休息会儿再去参观。

坐谈中王唤柳老先生问起这么大工程花几年时间建成,会长介绍说:他们石姓为了挖掘姓氏文化,弘扬祖人的丰功伟绩,在这本姓的祖坟山一一盘龙山上建设这文化园。因项目多,连筹备到建成花了七年时间。

文化园建设项目有祖茔、祠堂、文林廊、进士亭,通往进士亭的迴曲廊桥、大戏楼及姓氏文化研究会办公场所。

他们把这作为一个伟大的事业来做,是以祠堂等建筑物为载体把历代祖人积极向上、崇文尚学、正直做人(官)、精忠报国的丰功伟绩、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挖掘出来,弘扬祖人的美德,以启迪后昆、激励后人以祖人为榜样,努力多学知识,为祖国的建设多作贡献。黄梅的石姓是一个名门旺族,人才辈出,明、清两个朝代光进士就有九人,举人更是多达近二十人。现代在各地任过县委书记的就有12人,大学以上学历的数不胜数。 

因这是族人自发组织建设,资金没来源,他们带头捐款,并分头发动族人捐款,他认为为宗亲们办族事,就要自己多作奉献,无私心,以身作则,以德服人,还要任劳任怨,人们才拥护,才能一呼百应,在他的带动下,族内仁人志士都纷纷慷慨捐资。经过宗亲的共同努力,才建成这规模宏伟的文化园。他们不图名,只想着为族人办好事,以在这晚年能为这样的盛事而出力用心感到欣慰!
会长作简单介绍后,带我们出去参观。盘龙山并不高,是平原中突起的小山丘,黄梅石姓的祖茔在这里。这里绿树成荫,被植青翠欲滴,风景秀丽。从前人们讲究风水,据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黄梅有“石盘龙,宛插花,帅家猴儿出探花”之说。所以石姓在黄梅不但人丁兴旺,而且人才辈出。他们在这里建设文化园,一是缅怀先祖,更重要的是作为传统教育基地。
越过能停车百辆的广场,瞻仰祠堂。祠堂气势恢宏,斗拱飞檐,彩檐画壁,可谓富丽堂皇。祠堂约三百平米,里面神位上正中央供奉作石姓祖宗牌位,两边是祖先神像。厅中两根粗大的盘龙柱格外醒目,大厅的一边摆了许多桌椅,是大型会议厅。两侧墙上,一侧是进士祖人的画像及生平事迹简介。据说历史上黄梅数石姓中进士最多,全县460多个姓氏,进士63名,石姓占9名,居全县之首。更有石昆玉一家三代四人中进士,传为佳话。九名进士分别是:石金(御史)、石承芳、石昆玉(巡抚)、石有恒(昆玉之子,知县)、石确(有恒之子,知县)、石为艺(知县)、石文涟(知县)、石产瑚、石振均,其中石昆玉明末名臣、清官、文豪,曾任苏州知府,获“石苏州”美誉。当时苏州人为他建有“石公亭”,至今还保存在那。
祠堂内另一侧墙上有书写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挂幅。还有“孝老爱亲模范”石金球、“最美媳妇”张华荣、“好医生”石李全、公安“十佳民警”石冶等几位现代模范人物的事迹简介,被录取名牌大学的高才生的录取通知书和名人书法作品。他们为鼓励青少年读书成才,每年把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及家长请来,奖励他们并赠送礼品,对家庭困难的学生予以资助,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勇攀学术高峰。

在祠堂的不远处是石姓的祖茔,墓碑高大,气势雄伟,其中有明末进士石昆玉墓,2012年被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林廊也是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全长三十多米。墙上尽是石刻,刻有他们各时代的家规、家训,全族的世系图,还有从北京国家图书馆和上海文殊书社录回的本族祖人当时的诗词作品,几个钟头都看不完,可见石姓筹划人对文化传承的良苦用心。

文林廊走完是通向进士亭的九曲廊桥,进士亭建造特别精致,赞美乏词。
大戏楼和文化活动中心更是设计完美,外形和祠堂一样,斗拱飞檐,彩檐画壁。与别人戏台不同的是装有活动门,没演戏时门关上就是大厅,戏台后面演戏时是化妆、换妆室,没演戏时是饭厅。再后面是小会议厅。会客室、休息室、厨房等样样俱全,方便致极,可见设计人的精明。

这次参观使我大开眼界,各处祠堂也见了不少,但规模再大却没有盘龙山石姓文化园这么多项目,文化宣示方面没有这么多。

(左起第一排)梅锦红、朱文霞,

(左起第二排)聂铁贞、石洋权、唐敏利、田宇翔、刘光天、石阳艳、王唤柳、何国彩、石火箭、石健男


家族的传统文化是对人们的道德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挖掘传统文化,弘扬祖德宗功,激励后人奋发进取,使社会更和谐,民族更兴旺发达,石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者简介】聂铁贞,男,黄梅五祖人,生于1951年,初中文化,现开一个灯饰店,文学爱好者,“黄梅文史哲”的忠实读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