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结婚证留给我们的是什么?

 新用户0334swDy 2021-06-23

前几年曾经从市场淘到过一个民国时候的结婚证,偶尔翻到,拿出来看看,依稀可以感觉到那个时候的时代风貌。最近看到网上流传的民国结婚证,挑选了几条,仔细品味,饶有风趣。

1、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一句来自《诗经·周南·桃夭》里面的诗句其原文如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诗经》认为,桃花灼灼是女子出嫁的标志,其中“夭夭”和“灼灼”指的都是桃花盛开时鲜艳茂盛的样子,在这里就借指新娘容颜美丽,就如三月的桃花一般。

“绵绵瓜瓞”来自《诗·大雅·绵》,原诗是“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瓞,指的是小瓜,瓞绵绵就是大瓜小瓜都在瓜藤上繁盛,象征子孙昌盛。

2、礼同掌判,合二姓以嘉姻,诗咏宜家,敦百年之静好,此证!

掌判:媒人。语本《周礼.地官.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郑玄注:"判,半也。得耦为合,主合其半成夫妇也。"

经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两个姓氏的年轻人成就了美好的婚姻,从此以后,读书咏诗,岁月静好,把岁月过成了诗歌。多么美好的境界,多么美好的祝愿。

3、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此证!

《国风·周南·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诗,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采用“兴”的表现手法。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托物起兴,借情抒情,表达淑女与君子两情相悦,互相爱慕的美好爱情

《国风·周南·麟之趾》也是《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赞美诸侯公子的诗歌。此诗以麒麟比人,祝贺人家多子多孙,且子孙品德高尚,如同麒麟。

“二南”指《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召南是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二南包括长江、汉水、汝水流域的诗歌。“二南之化”指的就是这两个地区的风俗教化,赞美一地的风俗文化。

意思是美好婚姻的缔结,祥瑞绵泽五代子孙,使家族昌盛,并开创圣贤似的教化。

4、从兹缔结良缘,订成佳偶,赤绳早系,白首永偕,花好月圆,欣燕尔之,将泳海枯石烂,指鸳侣而先盟,谨订此约。

赤绳,传说男女婚配是月老用红绳栓住的。《水浒传》九八回:“也是琼英夫妇姻缘凑合,赤绳系定,解拆不开的。喜欢系上红绳,像珍珠联串在一起,美玉结合在一块,双方结成夫妻。桂花终年枝叶繁茂,而兰花更是幽香而不露,形容气味芳香。

5、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此证。

桂馥兰馨:桂花终年枝叶繁茂,而兰花更是幽香而不露,形容气味芳香。

6、情敦鹣鲽,愿相敬之如宾;祥叶螽麟,定克昌于厥后。同心同德,宜室宜家。永结鸾俦,共盟鸳蝶。

鹣鲽:鹣是古代传说中的鸟名,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故称比翼鸟;鲽为鱼名。此鱼一定要两条紧贴着对方才能行动,故称比目鱼。比喻恩爱的夫妻。

螽麟,螽斯,俗稱紡織娘,指生女,麟,麒麟,指生男。“螽麟”是祝贺人家子女成群。

当我们看这些结婚证的时候,能感受到的不只是一种缠绵的爱意,还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每一段话都充满着温馨,文雅,富有诗意,回味无穷,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和遐思,让人想起《诗经》《汉乐府》里美丽的爱情故事,想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里缠绵悱恻的爱情叙述,读来顿有一股淡雅纯美的馨香弥漫萦绕着我们,又像一汪清泉流淌在我们心间,发出悦耳的声音。也似乎像流云飞翔在天空,画出美丽的空间。一纸祝福,溢出满满的爱浓浓的情。每一张结婚证书上的结婚证词都是一段隽永的誓言,见证了最美的爱情,让男女双方共同踏进爱的殿堂。每一段话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揣摩,并且在婚姻中去努力实践。从这些充满爱意又充满哲理的结婚证言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哪个时代的爱情观。想起那个时代自由奔放的气息。

反观现在的结婚证,除了姓名、性别、国籍、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码,再也没有任何可以让人回味思索的东西,简单而又冰冷,干巴巴的,没有温暖,毫无生气。就像现在的许多婚姻,无趣,无味,凑合,沉重,压抑。在对待婚姻问题上,我们失去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一张证书上的文雅文化内涵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