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古至今,都比较忌讳谈去世这样的话题,觉得太过沉重,相比之下,轻松愉快的话题更受欢迎,但谁都知道,人总有一死,需要坦然接受这个现实,其实,等到了一定年纪,对死亡也就看淡了,无非就是长眠而已。
去世就会有葬礼,在葬礼上,灵堂中间一般会摆上一个大大的花圈,中间有个“奠”字,写这个字当然能理解,意思是对逝者的敬意,但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不用“祭”?两者不是同一个意思吗?而且祭比奠更有辨识度,意思更明显。 之所以这么做,自然是有它的道理,而前文所说的两个字意思相同,其实也是一种误读,两者虽然在意思上有相同的地方,但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对象,都有一些差别。 祭是何意? 先说祭,“祭”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甲骨文就是象形字,所以从祭的字形来看,很像一个人手持酒肉在做着供奉的动作,其实,在《说文解字》当中就说过“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因此,祭就是杀牲供奉鬼神,有敬畏的意思。 除了供奉鬼神,祭还有崇敬、祈求保佑的意思,这是“祭”的原意,随着时间的推移,祭逐渐变成对追悼已故之人的一种仪式。 奠是何意? 再来看“奠”,奠字也是起源于甲骨文, 如果同样从字形去分析,不难发现“奠”的形状很像是将一坛酒放在台子上。 为什么这么说?来看看“奠”字的组合,“奠”的上半部分核心是“酉”字,而“酉”字的就像一个酒坛,下部的“一”字则代表地面,再有就是人,很符合前面说的把就放在祭坛上。 奠的原意是放置祭品来祭祀死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奠逐渐变成了放置、安放、确立、建立的意思,也有酒祭祀的含义,因此也普遍认为这个字是古人在建筑开工时,用酒祭土地神的一种仪式,这和现代词语“奠基”吻合。 解释完了祭和奠,问题来了,为什么两字一一相同,但死者的棺材或者花圈上,写的都是“奠”而不是“祭”? 来看看刘熙所著的《释名》中《释丧制》一节,其中写道:“丧祭曰奠。奠,停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丧祭”是指葬前之祭,而葬后之祭则就不叫做丧祭,而应该叫做“吉祭”。 而且,郑玄在注《周礼·地官·牛人》中也曾写过:“丧所荐馈曰奠。”而贾公彦进则说:“丧中自未葬以前无尸,饮食直奠停于神前,故谓之奠。” 这几句话可能很多人看不懂,但其实更能看清让祭、奠两个字的区别,《礼记·檀弓下》记载:“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也。”孔颖达疏云:“奠,谓始死至葬之时祭名。以其时无尸,奠置于地,故谓之奠也。” 祭、奠,一句话搞清楚 这些记载都说明了,祭、奠的区别就在于,奠是死者尚未下葬之前的祭祀,而祭则是死者下葬之后的祭祀,除此之外,二者对比下来,祭的时间更为长久。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从来都是讲究办事要讲礼节,在帝制时期,无论是天子登基还是民间的婚丧嫁娶,都是依照“五礼”中规定的礼节操办。 虽然到了今天,已经没有了那些繁琐的步骤,但其核心的含义讲礼却一直留存于国人的心中,也成了我国的特色,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华,同时,教育下一代,也一定要教会他们讲礼。 祭和奠的区别,你弄懂了吗? 参考资料:《礼记·檀弓下》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