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山位于桂林市中心的漓江西岸,它是一座浅灰色的纯质石灰岩山体,其海拔高度为213米,相对高度为63米。伏波山虽不高不大,但峭拔挺立,山清水秀,岩黛石碧,木苍草翠,洞奇穴特,曲折贯通。它是集山、水、洞、石、庭院、文物为一体的庭院式城市山林景点,在桂林享有“伏波胜境”的美誉,历朝历代均在此留下许多名踪古迹和脍灸人口的传说。 对于伏波山的称谓有两个说法:一是因其山体一半立于漓江中,顺流而下的江水被山体阻断,在山脚形成巨大的回漩。当江水绕过山背之后,像是受到某种神力的降伏,忽然涛息浪消波止澜无,人们诧异这一奇特的现象,而称其为伏波山。二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兵南征,坐镇桂林,巩固了东汉的西南疆域,人们为纪念马援的功绩,在伏波山修建了“伏波将军庙”,于是伏波将军与伏波山完美结合了。 来到伏波山前,尚未入园,就看到一尊高大的伏波将军马援的青铜雕塑矗立在山前。马援将军身着盔甲,面容刚毅,手执弓箭,满弓欲射,其胯下的坐骑高扬前蹄,昂首鸣嘶,再现了马援将军当年一箭三山定疆域的雄姿。 伏波公园是一个江南园林式的花园,在这布满鲜花绿树的园中立有一牌坊,上书“伏波晚棹”四个大字。伏波晚棹是桂林的一景,据说在傍晚时分立于伏波山前的江边,可以欣赏到漓江绝佳的美景。关于伏波山,清代广西布政使彭而述的:“伏波山下系江船,画角钟声破晓烟。无数青山浮水出,中流夜雨带帆悬。”这首诗句正是对伏波山的完美写照。 伏波公园内回廊曲折有致,步移景换,妙趣横生。人们根据伏波山前的地势,在山下建造了两级的观光平台,并在平台上建造了伏波回廊。伏波回廊依山就势,环山曲折,廊缘花繁树盛,廊外山峻水澄。立于回廊之内可以欣赏漓江美丽的景色,回廊也因此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绝佳处。 在伏波回廊的廊前亭里,置有一口铁锅,铁锅铸造于清康熙二年,传说该铁锅煮的米饭,可供千人食用,故名千人锅。千人锅与园内“公主钟亭”中的铁钟,都是从叠彩山下的定粤寺移至伏波山的,从铁锅上隐隐的裂纹和斑驳锈迹,可以看出这是一件历经沧桑的文物。 “公主钟亭”中有一尊造型古朴的铁钟,铁钟铸造于康熙八年,钟顶为双龙钮,钟身有钟铭、弦纹、曲线纹和卷草纹,上层为佛教的《波罗密多心经》,中层是叙述修建定粤寺铸造铁钟经过的铭文和铸钟题名。最下层为龙珠及卷草纹饰。为何把放置铁钟的亭子称为“公主钟亭”呢?原来明朝降清将领孔有德被晋封为定南王之后,驻藩桂林,他将独秀峰下的靖江王府改为定南王府,并在叠彩山建造了定粤寺,以纪念其平定粤西之功。后来大西农民围攻桂林,孔有德自知守城无望,便举家自焚,将靖江王府化为灰烬。惟有其女孔四贞被人救出,并送至北京,被皇太后收为养女,顺治皇帝赐她和硕格格身份,因此这个钟亭被称为“公主钟亭”。 来到伏波山前,在山南底部有一洞口低于地面的岩洞,洞口上方刻有“还珠洞”。看到“还珠”两字,让我不禁想起了还珠格格,的确这还真同还珠格格有关。据说,琼瑶来到桂林,知道了和硕格格的故事后,便以和硕格格为原形,创作了还珠格格的小说。进入洞内却见石壁上有开凿的痕迹,原来真正的还珠洞入口是在山北,过去入洞必须乘船,为了方便游览便在山南开凿了这条通道。 入洞约行近百米,听到有江水拍岸之声,一个巨大的临江洞穴便展现在眼前,这个临江洞穴才是真正的还珠洞了。还珠洞的形成距今约一万年,它是由雨水的长期溶蚀和江水的冲刷形成的。漓江水由于受到伏波山的阻挡,在还珠洞前形成巨大的回漩,造就了一潭清澈的碧水,人们因山而起名,称其为“伏波潭”。 关于还珠洞有多个传说。其一:民间传说伏波山前的潭底是龙宫,在一个明月高挂的夜晚,龙王上岸观赏景色,回宫时将龙珠遗落在洞内。一渔夫在洞中捡得龙珠,知道这是龙王的宝物后,怕惹怒了老龙王,使当地百姓遭受灾害,渔夫便将龙珠放回了原处,因此这洞被称为“还珠洞”。其二:源于“薏苡明珠”的故事,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经常食用薏米,来压住南方的瘴气,在班师回朝时,载了一船薏苡用以治病。被人诬陷为收刮了一船珍珠,马援为明心迹,将所谓的“珍珠”全部倒入伏波山前的潭中。其三:与“合浦还珠”的典故相关的传说,宋代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张维与前任张孝祥同游桂林山水,张维因张孝祥多次在文章中称赞他,便将桂林中隐山和伏波山的岩洞分别题为“张公洞”和“还珠洞”来答谢。“还珠”两字出处为《后汉书· 孟尝传》,书中记述了东汉合浦郡太守孟尝清正廉洁的故事。张维以孟尝来比喻张孝祥,后张孝祥将“还珠洞”三字刻于洞口石壁上。 还珠洞内有数百尊晚唐时期的石刻造像,这些石刻造像具有极高的历史,宗教,文学和艺术价值。洞中的造像大多以佛教人物为主,其内容包括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像、说法像和旃檀佛像,佛教中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造像。还珠洞内还有唯一一龛道教造像,刻的是两个争辩的道士。 除了造像外,洞中还有摩崖石刻百余件,其年代跨越了唐、宋、元、明、清和民国,石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为赏景题名、题诗、记事散文,兼有绘画和榜书,这些石刻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唐代的石刻记载了摩崖造像的准确年月,告诉后人当时的还珠洞叫东岩。数量最多的石刻主要是题诗,共有50多首,其中宋代时期的作品为多。 还珠洞内弥足珍贵的石刻是宋代书画家米芾的题名自画像,米芾是与苏轼、黄庭坚、蔡襄齐名的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作品基本都已失传,真迹存世不多,就是石刻墨本也非常罕见,能在此一睹米芾墨宝,实在是珍贵。因此这幅画像被世人称为“中华一宝”。米芾画像为全身立像,宽袍大袖,单线勾勒,神态自若,颇有气度。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能确认的米芾绘画作品,画像虽已略显模糊,但仍不失为一幅国宝级文物。 伏波山最闻名遐迩的要算还珠洞内的试剑石了,试剑石是一根石灰岩溶蚀后遗留下来的残柱,上粗下细,底端与地面有一寸多的空隙,宛如被刀剑横向劈开,堪称鬼斧神工。至于底端的空隙,此乃亿万年前地壳运动造成山体上升,在石柱的底部有一层很薄的钙质页岩,经过江水长期的冲刷,沿着页岩的层间溶蚀,留下一条好象被剑削去的缝隙。 关于试剑石还有两个典故。其一:试剑石又被称为“状元石”,当地流传着“岩石连,出状元”的谚语,说的是这块石柱每与地面相接触一次,桂林就会出一名状元。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曾有幸目睹过石柱与地面相连的千古奇观,但据史料记载桂林的确在唐代至清代出过6位状元。也有传说是普通人将手伸进石缝之间,手心手背若能够把缝隙填满,三代之内必出状元。 然而流传最广的还是第二个典故。传说这石柱本是上下相连的,马援将军当年率军南征交址时,邀对方使臣在伏波山谈判,晓以大义陈说利害。谈至僵局时,马援拔剑斩断了石柱。对方为之噤声色变,立刻答应退兵。马援要在此一箭定疆界,这射出的一箭居然把桂林的穿山、七峰挂月山和月亮山给射穿了一个大洞,直飞的箭刚好落在两国的界碑下。马援的神功震摄了敌国,从此不敢来犯。 在还珠洞内,我遍览岩壁上的摩崖石刻,壁中的赏景题诗出尘脱俗,让我流连忘返。登临伏波山,瞻山,怀古,眼界顿开,身心沉醉。在桂林千峰林立的城市中,伏波山显得并不高大,但由于它孤峰雄峙、东枕江水,再加之所特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使之成为独特的桂林山水的缩影。拜谒伏波山,我看到了伏波胜境的一种极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