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浩气长存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寻梦游仙 2021-06-24

黄花岗烈士陵园是为了纪念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72位烈士而修建的。1905年,孙中山组织并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在此后的几年里,同盟会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武装起义,但每次起义都失败了。这次起义是同盟会组织的第十次武装起义,计划定于4月13日在广州举事,待攻占广州后,由黄兴率领一支革命军出湖南、湖北,赵声率领一支革命军出江西、江苏,两军会师后直上北京推翻清政府。

不料同盟会员温生才单独行动,刺杀清军将领孚琦,使清军加强了戒备,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变得越来越不利,起义时间被迫推迟。黄兴决定在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发动起义,但在香港和广州附近各县隐蔽待命的革命党人,在起义前一天下午才得到了起义日期的通知,因而未能赶到广州集中。黄兴便将原十路进攻广州的计划改为四路进攻,起义时陈炯明、胡毅生和姚雨平借故逃避,致使其余三路没人领导,未能参加战斗,只有黄兴自己率领的一路参加起义。

黄兴率领队伍攻入总督署后,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逃走,革命党遂放火焚烧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但终因兵力不足而溃败,大多数革命党人壮烈牺牲。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逃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被捕杀,死难的革命党人有名可考者86人。被残杀的革命党人,遗体血肉模糊,陈尸于街头示众,惨不忍睹。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冒着生命危险,不顾满清当局禁令,于5月3日组织了一百多人,把散落并已腐烂的72位烈士的遗骨殓葬在黄花岗,这次起义也被人们称为“黄花岗起义”和“辛亥三二九起义”。

黄花岗起义是武昌起义前孙中山和黄兴领导的最著名的一次起义,也是最为壮烈的一次起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极为沉痛地说:吾党精华,付之一炬。此后,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遇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队伍役并寿。”黄花岗起义,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来到黄花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拱仿凯旋门的哥特式建筑牌坊,这就是黄花岗烈士陵园的正门。门额上那高达十多米的花岗石镌刻着由孙中山亲笔所书的“浩气长存”四个金色大字,笔力遒劲,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氛扑面而来。

我站在正门前,抬头望过去,墓园大门全部由花岗岩石砌成,线条刚劲有力,雄浑粗犷,仿佛一个健壮男子的健肌一样,线条明朗,张力十足,威严而不失霸气,它代表了信念的力量。

走入正门,是一条长约二百多米沿坡而上的墓道,由花岗岩砌成的墓道直达陵墓岗顶,宽敞明亮。墓道两旁栽种了苍松翠柏,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园内栽有各种开放黄花的草木和木本植物,四季黄花不断,象征烈士精神不朽。

墓道的中段有一月形的水池,被称为“默池”,墓道以拱桥的形状跨越默池,这里是瞻仰、拜祭烈士的必经之道。凡来黄花岗烈士陵园的人们走上拱桥,由于斜坡的作用,便会不由自主地把头低下,就像低头默念,使人肃然起敬。望着这设计精巧的默池,我真佩服设计者独具匠心的才华。

墓道尽头就是七十二烈士陵墓了,陵墓以麻石砌成正方形墓基,石砌围栏四周绕以铁链栏杆,显得更加庄严。墓中上方建有四柱方形钟顶碑亭,亭内立有“七十二烈士之墓”的墓碑。碑亭顶部的形状如一口悬钟,称为“自由钟”,四周镌刻有国民党党徽,寓意国民革命军争取自由之意,整个建筑为罗马式风格。

陵墓的后面是一座设计奇特而精美的纪功坊,纪功坊上半部以72块矩形青石块砌叠成金字塔形坊顶,象征着72位烈士。据称,当年建造陵墓的很大一部分资金,都是由国民党在世界各地的支部捐赠而来,这些青石上分别刻有当时国民党海外支部的名称和个人的名字,作为纪念他们捐款建设墓园有功的“献石”。

纪功坊上的横额是12个字的篆文:“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这是由著名的革命党人章炳麟书写的。坊墙正面刻着和正门相同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整个纪功坊造型设计构思精巧,寓意深远,颇为壮观,它是陵园的标志性建筑。

纪功坊顶端的献石上矗立着一尊高擎火炬的自由女神像,她与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相似,据说这尊自由女神像是中国惟一的一尊。女神像寓意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追求民主,建立平等和自由国家而奋斗的思想,也象征着烈士们为追求自由解放的献身精神。

纪功坊后立有一块高约4米的青石碑刻,石碑正面是由国民党元老、曾担任中山大学校长的邹鲁撰写的《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文长达3000余字,详细记述了武装起义的经过和陵墓修建的过程。细细读之,可知武装起义之艰辛,追求自由生活代价之高昂。

整个墓园内苍松翠柏长青,繁花并茂。在墓的右侧碑亭中立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碑上刻有72位烈士的姓名。左侧立有一碑,碑上补刻有至1932年审查所得的14位烈士的姓名,碑名“补书辛亥三月廿九广州革命烈士碑”。

在陵园内还建有黄花井、黄花亭、黄花园、八角亭、四方池等景观,园内苍松翠柏之间八角亭的八角意味着国民革命需要吸纳八方的力量。四方池是当时驻菲律宾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支部、第二支部共同敬献的,池内常年蓄水,流水不腐,寓意革命需要有不断的新人进来,前赴后继,革命事业方能成功。

陵园的南墓道为碑林,镌刻有“自由魂”、“精神不死”等许多的碑文。墓道上两根3米多高的连州青石透雕龙柱夹道相对,柱身为倒卷的青龙,柱底为鲤鱼跃龙门。这对龙柱,体现了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奋斗的磅礴气势。

陵墓的左侧有潘达微先生墓,潘达微是广东番禺人,潘先生当年冒死收殓烈士遗骸受到了世人的称道,他死后葬于陵墓园内,朝夕与烈士们相伴并立碑“潘达微先生之墓”来纪念他。碑后是潘达微先生于1921年写的《自述》全文,追记了他收殓烈士遗骸的详细经过。

在陵园中,还有不少著名的革命家的陵墓,大大小小的陵墓伫立在四周,布局庄严宏伟,所有的墓道两旁排列着苍松柏树,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这些墓中,有中国始创飞行家冯如的墓地,冯如是广东恩平人,是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家和飞行家,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在其墓碑后刻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按少将阵亡抚恤冯如家属及将其事迹宣传国史馆的命令。

邓仲元墓是仿希腊的科林斯柱式的建筑,墓前面立有邓仲元的铜像,其墓体制恢宏,蔚为壮观。邓仲元是广东惠阳人,早年参加同盟会,他是辛亥革命功绩卓著的名将,深受孙中山重用。在一次革命变革中被暗杀,终年38岁。当孙中山得知他遇害后,觉痛失良将,追赠邓仲元为陆军上将。

陵园的西侧还有孙中山在1912年主持修建的“史坚如先生祠”。史坚如先是广州番禺人,1899年加入孙中山创建的兴中会,从事革命活动。1900年10月在一次的任务中不幸被捕,备受酷刑后英勇就义,年仅22岁。

此外,园内还有叶少毅、王昌、梁国一、韦德、金国浩、翁飞龙、杨逸仙、喻培伦及越南志士范鸣泰等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烈士的墓。漫步于黄花岗,心灵受到振撼。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黄花岗烈士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震动了全国,黄花岗精神是大无畏的,牺牲自我,以解放人民大众为己任的精神。烈士们肉体作古,精神万古长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