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古代文献中,频频记录攻破一个城后要屠城?民心不要了吗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1-06-24

纵观我国的古代历史文献中,对于屠城的记载非常之多,几乎每一个王朝更替的乱世时期,都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屠城故事。那么这些屠城故事为何频频发生,而且经常被记录下来?

(一)消除抵抗与隐患

屠城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要震慑敌军,使敌军畏惧而投降。如果敌人因此而害怕了,就可以让己方很容易地占领城池,不仅能免去攻城的损失,还能收获降卒来充实自己的力量,此消彼长之下,堪称最划算的买卖,在这一点上,西楚霸王项羽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秦朝末年,群雄揭竿而起,当时的项羽起兵时就曾发出命令,但凡听到军队擂鼓三巡而不投降的,破城之日,一个不留。结果攻城时秦军没有投降,项羽破城之后就进行了屠城。此举虽然被项梁大加惩处,但从那以后,项羽威名远扬,大多数秦国城池都望风而降,让楚国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许多城池。

此外,攻城目的是完全占领并控制,包括武力、物资和人心,并把代价和风险控到最小。在我国古代,如果一个国家统治一个城池时间很长,那么士兵和居民对这个国家的忠诚度是很高的。这样一来,如果城池被攻破,士兵们很可能化装成居民,躲在城中,与居民们一起生活,他们在未来或者进行刺杀活动,或者与外敌里应外合,对于自己一方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所以,屠城是避免这种事件发生的一个策略。

(二)宣泄情绪与抚慰

除此之外,屠城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宣泄战士们心中的不良情绪,以稳定军心。

古代城池是国之重地,拢聚人口和财富,都城更是国之核心。城池设于水陆要冲,重兵把守,以扼守要塞、军事防御为要务,通常由名将亲自坐镇,可谓固若金汤。

十多倍兵力都很难破城,攻城是非常惨烈的战斗。看着战友像下饺子一样从云梯上掉下来,久攻不下对士兵心理冲击是巨大的。死去的人越多,双方的仇恨也就越深。往往打到破城之时,双方经历了很久的苦战,都已经杀红了眼。

一旦破城而入,士兵会疯狂发泄内心恐惧和压抑,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佛挡杀佛,神挡杀神!当他们看到了城中曾经支持过敌人的老百姓的时候,自然也不会手软,将自己心中的仇恨全部发泄在了城中百姓的身上,也就出现了屠城的事件。

(三)读史者说

以上就是破城之后频频屠城的直接原因。回顾我国封建王朝数千年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由秦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制尚未细化,统治阶级的民权意识也不足,所以屠城的事件屡见不鲜。

但从隋唐开始,民力日盛,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统治阶级也非常注重民力的休养生息,所以,屠城的事就越来越少了。总而言之,战争与平民百姓无关,屠城之事是万万不可取的,这也正是人类渴望和平、厌倦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