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没有不知道的。 但是,很多人只知道它在天安门广场上,却不知它的一些具体细节。 比如它的占地面积多大?有多高?下面有多少幅浮雕?浮雕有多高?有多长?浮雕的内容是什么?碑文的内容又是什么?都是谁提写的? 这篇文章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细节以及它的建造过程。 在展开本篇文章的叙述之前,先把以上给大家提出的问题解答一下。 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细节: 地点: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 面积:约3000平方米 总高:37.94米 浮雕高:2米 浮雕数:8幅 浮雕总长:40.68米 浮雕内容: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渡江战役。 正面题字内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正面题写人:毛泽东 背面题字内容: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背面题写人:周恩来 以上是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些具体细节,我们把它用文字写出来,也不过几百字而已,但是这每一个细节背后,在建造过程中,都是不轻松的,每一个细节的背后都有着一段精彩的故事。 一、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建造地点,原先建议不在天安门广场,具体在哪?1949年9月3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 但是,在提交会议讨论纪念碑具体选址地点的时候,在政协委员之间却就有着不同的观点。 当时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选址地点,在政协委员中间主要有三个不同的观点。 第一个观点: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北京西郊的八宝山。 理由:八宝山要建革命烈士纪念馆,而人民英雄们也都是已经牺牲的烈士,让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八宝山,可以和这些烈士们一起纪念。 第二个观点: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北京的东单广场。 理由:当时北京的东单广场是北京市内比较大的广场,商业比较繁华,往来的人也多,方便更多的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第三个观点: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 理由:天安门广场当时是北京市内最大的广场,这里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地带,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这里,会更加突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庄严感。 听了各位代表的意见后,周恩来发表了意见,他说天安门广场有五四运动的革命传统,这里也是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纪念碑应该建在天安门广场。 周恩来的意见得到了代表们的支持,就这样,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地点也就确定了下来。 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在9月30日举行,为何奠基石在9月29日晚上才完成?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建造地点确定以后,全国政协决定举行一个奠基仪式,时间就在1949年9月30日。 在1949年9月24日,全国政协的工作人员找到琉璃厂文化街的篆刻师陈志敬,向他说明了来意,说要刻一个碑,碑上要刻100多个字。(这100多个字包括:我们现在看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背面周总理题写的那些字,另外还有毛主席为奠基石刻写的碑文: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位工作人员向陈志敬师傅提了两个要求: 一、必须在9月30号之前完成。 二、碑上的字都是由中央领导提写的,因此质量上一定要保证。 陈志敬算了一下,离9月30号还有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如果按照正常工期,完成整个碑的制作起码要一个月的时间。 因为当时在背上刻字,不像现在有电动工具,那个时候全部是纯手工刻字,一般的字一天也就刻10个左右,这就已经算是快的了,再说对于现在要刻的这个碑,字是中央领导提写的,要求要更高,要在一个星期之内完成,确实有些难度。 毛主席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 但陈志敬考虑了一下,还是接下了这个任务。 接一下这个任务后,陈志敬就开始着手准备材料,如果再临时去找石材,时间是完全不允许的,他就在家里找了一块合适的旧石碑,但家里的旧石碑上都已经有刻好的字了。 因此,眼前的任务就是将旧石碑上的字一点一点地给磨掉,然后将石碑磨平。一直到将近晚上12点,陈志敬和弟弟陈志信才将整个石碑整理完成。 9月25日这一天,工作人员将碑文的文字拿给了陈志敬,看着这100多个字,因为时间紧急,陈志敬兄弟二人,马上开始着手准备。 从开始开始刻字那一刻开始,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兄弟二人一刻都没有休息过,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地两班倒,终于在9月29日晚上将石碑篆刻完成。本身一个月的工期,在不到一个星期之内的时间被他们完成了。 9月30日上午,陈志敬专门雇了一辆人力车,将刻好的石碑送到了天安门广场。 1949年9月30日下午6点,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央领导以及参加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们出席了奠基仪式。 毛主席在奠基现场讲话 三、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当时有240多种,最终为何选择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式?纪念碑的高度为何为37.94米?为了建造好人民英雄纪念碑,当时中央还专门成立了以北京市市长彭真为主任,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 当时的任务非常紧,兴建委员会开会讨论以后,决定向全国征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 通知发出以后,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各大专院校的建筑系以及一些老红军,老革命,甚至一些海外华侨都积极的投入到了设计方案的拟定中来。 最后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一共收到设计方案达240多件。经过反复的对比和研究,到1953年3月,兴建委员会从240多种设计方案中精选出了8种方案,这8种方案分别为:
梁思成 经过周密的思考和论证,建筑专家梁思成根据各个设计方案的优点和缺点,他主张人民英雄纪念碑采用碑型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经过讨论,最终同意了梁思成的建议。 设计方案确定之后,针对纪念碑本身又出现了分歧,分歧主要分为四点: 一、碑座内部要不要建陈列室? 二、下层台阶要不要做检阅台? 三、碑身要不要做成空的? 四、碑顶要不要开窗做瞭望台? 关于这四个分歧点,专家们各执己见,意见很难达到统一。为了不影响纪念碑的施工工期,中央领导结合各方意见,最后决定: 一、先保留碑座内部件陈列式的方案,为以后的设计留余地。 二、碑身部分做成空的,方便维修。 三、下层台阶不做检阅台,因为天安门的检阅台是现成的,在建检阅台没必要。 四、碑顶不开窗,不做瞭望台,以保留纪念碑的庄严性。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方案 这些问题解决以后,关于碑顶如何处理又有了很大的分歧。 有的人建议用古代常用的犹如帽子状的屋顶形状,有的人建议用一个“群像顶”,有人说帽子状的屋顶太陈旧,有人说“群像顶”,在远处根本看不清。 但最后还是临时先选用了“帽子顶”,这个问题一直到1955年“五一”劳动节游行的时候才有毛主席定了下来。 1955年,在天安门城楼上,周总理指着远处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问毛主席如何处理? 毛主席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的“帽子顶”,说了一句:“就这样吧”,这个碑顶的设计才算定了下来。 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度,当时考虑到北面的天安门高度为33.7米,南面的正阳门高度为40.96米,所以纪念碑的高度也不宜太低。 因此,最初设计者将纪念碑的高度定为39米,而实际建成的高度为37.94米。 工程现场 四、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身石料重达几百吨,本想就近取材,最后为何放弃?石材来自青岛,又是如何运到北京的?1952年8月1日,修建纪念碑工程正式开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选材工作也正式开始。 考虑到做纪念碑的石料太重,有人就提就近取材,当时在西直门到颐和园之间,有一条清代以高质量巨石铺的石板路,这些铺路的石板都是上乘的石材。 当时这条路已经铺上了沥青,但是已经很长时间废弃不用了,如果这些铺石板能够被当做石料用到建设纪念碑上,可以节省很多工期。 但是最后发现,这些铺石板虽然色泽偏暖,但是颜色不统一,有黄色、有紫色等颜色相杂其间,无法配到质量色彩相同的石材,最终只能放弃。 为纪念碑准备的石料 最后经过多方考察,最终确定建造纪念碑的石材选用青岛浮山的花岗岩,这种花岗岩的优点就是质地坚硬,不易风化,色泽凝重,跟纪念碑所体现出来的庄严性很契合。 当时根据建筑设计,由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题是需要是一整块石料的,而这一整块的设计要求就要达到长14.4米,上宽2.48米,下宽2.72米,厚度为0.6米。 但是,这些只是设计好之后的数据,采集原石时绝对不能这样,因为路途遥远,运输艰难,如果直接选择厚度为0.6米,长近15米的石材,在运输过程中,极易发生折断。 因此在采集原材料时,这么长的石材,其厚度必须要达到三米,才能保证不会发生折断现象。 最后,在技术人员和采石工人的努力下,在1953年7月,终于成功开采出长13.5米,宽3.55 米、厚2.1米、重300吨的原始石材。 青岛采石地 原始石料采好以后,新问题又出来了,这么重这么大的石料如何运输呢? 当时的运输路线是,先把采好的石料运到青岛火车站,再由青岛火车站运到北京前门的汽车站,然后再将石料运到工地。 我们把这个运输路线写出来,可能也就几十个字,看似非常简单,但在实际行动中,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有多难。 就说石料从采石场到青岛火车站这一段,难度就超乎想象。 当时采石场到青岛火车站大约有30公里,但是大部分是丘陵地段,有人提出建议,可以为此专门修建一条临时重轨铁路直达青岛火车站,但是,这对当时的新中国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从采石场到青岛火车站,要选址、架桥、铺路等一系列措施,这中间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这些条件当时的新中国是满足不了的,因此这条建议是行不通的。 当时一个非常有经验的鞍山老起重工,根据经验提出了一个老办法,那就是用滚木和推土机一步一步牵引往前移动,如果遇到桥,就在下面用夯土填实。这样虽然慢点,但可以保证石料运到青岛火车站。 石料运输 1953年8月19日,石料开始用这种办法从采石场起运,当时的速度是非常慢的,一天只能往前走不到1公里,短短的30公里的路,竟然走了34天,但最终顺利到达青岛火车站。 到达青岛火车站以后问题又出现了,没有这么大的车皮启运石料,当时最大的平板车皮只有90吨,时间紧迫,又不可能专门在设计新的更大的车皮,最后经过讨论商量,最终采用用两个车皮托运。 但是这样做的话,在运输的过程中,如果发生转弯或者上下坡的情况,石材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 最后还是决定采用一个车皮,但是对石料要重新加工,工人们先将已经进行过初加工的重达280吨的大石料抬上90吨的车皮,然后再对石料进行第2次加工,将石料加工成中间厚,两头薄的形状,重量也减到100吨左右,这样对于车皮来说只超载了10吨左右,安全上能够得到保证。 石料安全起运后,为了安全,车速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行驶,转弯或进站时的车速减至每小时10公里。 最终在10月13日,重达100吨的石料,安全抵达北京前门西车站,随后,工人们运用和先前一样的办法,将石料运到了工地现场。 石料加工 五、周总理为何要写40多遍碑文?毛主席的字放大后有两米多高,是如何解决的?这么大的字又是如何刻上去的?当时,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的碑文由毛主席题写,背面的碑文由周总理题写。 周总理的颜体字是写得非常好的,但是为了写好碑文,他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写一遍,周总理前前后后一共写了40多遍,经过几十遍的练习对比,周总理最后落笔,一气呵成。 周总理把写好的碑文,亲自送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工地上,交到了雕塑家刘开渠手里。然后非常认真地问刘开渠:“怎么样?行不行?不行再重写。” 刘开渠则回答道:“从前只看过您的题字,还没有看到您写这么多,这么工整的书法作品。” 如今我们看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背面的周总理题文就是这幅字。 关于毛主席的题字,是要做放大处理的,按照纪念碑的尺寸,每个字大概有两米左右。 当时毛主席的字是写在一张信纸上的,每个字只有两寸左右,因此必须要做放大处理。 当时的解决方案是,将毛主席的字一个个用幻灯机投影机放大,然后按照灯光发出来的影子,再将一个个字描下来,光这个工作,当时就用了几天几夜的时间。 字体放大后的模型做出来以后,在往纪念碑上刻的时候又出现了问题,因为石料很硬又很脆,当时用刻刀往上一刻,石料就会崩掉。 当时负责刻字的魏长青建议用胶皮覆盖在碑体上,再把字体轮廓处的胶皮一点一点地刻掉,先把字体的轮廓给刻出来,然后再用高压水枪把胶皮打掉,这个问题就被解决掉了。 字体的轮廓出来以后,再把提前做好的金字镶嵌进去,这样能保证300年不变色,当时纪念碑前后背文用这种办法,共用掉黄金130两。 毛主席视察 1958年4月,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工作全部完成。从1949年9月30日奠基,到所有工作全部完成,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用了近9年的时间。 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揭幕,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参加典礼。建造近9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 如今,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地立在天安门广场上,供全世界人民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也见证了祖国一步步走向繁荣、走向强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