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百战成钢、卫我中华》之十九

 金色年华554 2021-06-25

——飞夺泸定桥,几乎已经成为英勇红军的一张名片,简直无人不知,以至于不知道还能怎么写。那就尝试着,用几组数字,为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作几点注释吧。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百战成钢、卫我中华》之十九

1、240里山路

我是一个入门级长跑爱好者,配速一般在5分多一点(5分钟跑完1公里)左右,完成一个半马要2个小时。

一个半马是21公里,42里;240里也就是6个半马。如果是我,完成这240里——不减速、不吃饭、不睡觉地跑大概需要12个小时,——姑且不考虑我跑的是平坦的公路,两边风景如画;红军走的是崎岖的山路,一边是高山,另一边就是万丈悬崖;不考虑我是跑鞋+短裤+背心,每5公里还有补给站;红军穿着草鞋、背着枪支弹药等行军打仗的一切装备;不考虑我跑时候路边是看热闹的人,不时喊两句“加油”;红军也不时也能碰到人——敌人,不时还得停下来激战一番。

就这样,左路军杨成武、王开湘率领的红2师4团为先锋团,24个小时急行军240里山路。世界军事史上,打破此记录的还有一次,那就是咱们英勇的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场上三所里急行军14小时急进72.5公里(145里)。

2、22位勇士

据1986年,罗华生将军(时任红4团书记)回忆,挑选这渡河敢死队的标准首先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其次是战斗英雄再是平时作战勇敢的;总之,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22位勇士就是这样挑选出来的,领队叫廖大珠,二连连长。关于究竟是22位勇士、还是23位,时间久远也有多种说法,且当年也只是红军长征途中无数次激战中的一场而已。22位勇士的说法,根据是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战斗的指挥者,应该是最权威的。

3、13根铁索

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桥头御碑'泸定桥'据说是康熙亲笔。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作为桥梁主体,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桥下三十米深谷,就是奔流而过的大渡河水。就是铺平了木板,看着万马奔腾的河水过桥也够头晕目眩的。

当时,川军为阻挡红军从泸定桥上过河,曾下令拆除桥板,但守桥的川军是所谓'两枪兵',就是一支步枪,一支大烟枪,拆桥板的速度极其缓慢,只拆除了一部分桥板,红军就已经杀到桥头了。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百战成钢、卫我中华》之十九

4、1首英雄赞歌

到了桥头,红4团马上发起总攻。全团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注意,是全团所有武器),100米宽的河谷,数千支枪对着桥头堡敌人阵地一起开火,霎时间震动山谷。'两枪兵'基本上没机会还手,只能躲在工事后面,把枪举过头顶胡乱放枪。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乱七八糟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就被大火包围了。22位勇士枪林弹雨都过来了,还能被这大火唬住,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继续猛冲。就这气势,也把川军吓得半死,红军仅伤亡3人一举攻克桥头堡,再次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英勇赞歌。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百战成钢、卫我中华》之十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