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天窗沁(高手讲述钙化与形成原因)

 古玉文化研究 2021-09-03

    在中高古玉圈子以及各种微信群或知名论坛里,经常有古玉藏家或学者对于某一件古玉评论“沁不错,古玉天窗也很开门,有一眼”就这个话题延伸,沁和有一眼就字面意思都很好理解,但是很多人或很疑惑,古玉天窗沁是什么东西?搜索种文章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概述,今天我们就专门的来学习一下,到底什么是“古玉天窗沁”,又为何藏家与学者看到“窗沁就感慨“一眼

天窗见光

要了解天窗沁,首先我们要了解其字面意思,所谓天窗沁,所表达的犹如上图天窗见光所视,在一整面墙的局部位置,肉眼可见的透光,所谓天窗沁,更直白的表带方式可以定性为天窗见肉

天窗见肉,也称天窗沁

存在不规律性与包裹性,只见于中高古玉

在简单了解高古玉的视觉定性后,那么又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问题,天窗沁是形成的?众所周知,古玉天窗沁的形成首先要具备钙化这个前提,没有土沁钙化的包裹与延伸沁染,是如论如何也无法形成天窗沁,那么要搞懂天窗沁,就必须解决钙化这只拦路虎

鸡骨白不见肉特征

 玉器中所谓的钙化,并非字面意思“钙”的增多或减少,而是玉体本身在经受地热的“烘烤”与地壳运动与地心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矿化物质的“风化现象”只不过收藏界约定俗成地称之为“钙化现象”,如此叫法仅仅说明这是一种表象特征,而非实质,地热的“烘烤”对玉器形成长期的脱水状态,脱水过程中玉体内部便会出现真空,而地心的压力作用下,土壤的内部细微真菌与主体便会侵入玉体内部,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这种侵入的时间越久,玉体的钙化便会越加严重,这也是为什么鸡骨白都是高古玉居多原因,而在侵入过程中会有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玉体内部的玉质水分与油性并非被全面地热烘烤殆尽,在土壤真菌侵入的过程中会形成包围圈的一种状态,现今古玉圈内称为“天窗沁”

上海博物馆饭渗状态鸡骨白

钙化的形成原因,因地域或窖藏的原因,或多或少状态会有细微区别,但是钙化过程是相同,首先第一,是古玉内部脱水,外部土壤真菌侵入,这种钙化一定是发自由内而外,因为内部如果不发生真空,土壤真菌就无法侵入,我们称这个阶段为“饭渗”,也是古玉鸡骨化的第一步,肉多土沁少,内部已发生大面积的秋葵熟透状态,这是一种真菌侵入的状态,也叫沁态(如上图可见)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天窗沁

如上图可见,这是一件南越王墓出土的朱砂覆盖物的汉代玉俯首,整体玉器上部已经呈现了鸡骨状态,下部呈现象牙黄与象牙白色相交融又和谐共存的画面,这是鸡骨中期的过程,这个时候的玉器便是“天窗见肉”也称为“天窗沁”人为做旧极难攻克的一道难题,因为沁肉呈现不规则又相互交融晕染状态。

如上图,河南博物院玉器,这个时候的玉器已经达到了完全的鸡骨钙化状态,土沁完全包裹了玉器本身,但表层的光气保护层依然存在。

汉代馆藏玉舞人

如上图,汉代馆藏玉舞人所见,因为地域压力和土沁钙化严重,以及玉器的内部已全面失水,钙化的进一步腐蚀便会发生玉体表皮开始脱落,并发生粉性特征,这个阶段的玉器,若再有一至两千年,便会慢慢化为尘土,荡然无存,这类玉器在收藏圈内也是古玉收藏者比较不是很喜欢的一种,因为已经没有了盘玩恢复原貌玉质的可能性

无锡馆藏,象牙鸡骨白状态

同博物馆所藏,天窗沁状态古玉

馆藏,天窗沁与鸡骨白共存

馆藏象牙黄鸡骨白状态古玉

钙化与古玉共存状态(天窗沁)

天窗沁为何很多学者藏家一眼见到就会说开门有一眼,因为要满足天窗沁特征得有以下几个条件,第一(钙化古玉开窗边沿自然而不规则,有自然侵入与鸡骨沁与肉相互交融的状态,无断层,自然且风化状态同步);第二,(钙化古玉开窗之处往往有小的点状或者丝状钙化);第三,(倾斜一定角度观察,或打灯观察,可见有的钙化点有一定的深度,而不是浮于玉表),浮现于表面的一律皆为假,人为做旧,这三个要点很重要,要谨记。

徐州拾屯火山刘和墓出土的西汉早期饕餮纹玉铺首

上图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玉剑璏

上图为香港嘉德2018秋拍成交的一对汉代玉握猪

“象牙黄鸡骨白与秋葵沁共存”

谨记(古玉受沁最慢的地方是表面最光洁和距离边缘远的地方,在到了满沁或者快到满沁的状态时,往往会留有一小块尚未受到沁染而显露原来玉器底子的地方,这片地方就称为“开窗“,从开窗的地方能清楚地看到玉器原来的本来面目。沁到这样的程度,需要1800年以上。)如上图所见,相互交融,延伸,开窗玉体呈现不规则边缘性

古玉鉴定
知识与灵魂碰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