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如烟|北大校徽的由来与历史沿革

 激扬文字 2021-06-26


不知道细心的你是否曾注意到,直到今天线上线下的许多地方在使用北京大学校徽时都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在搜索引擎搜索校徽的图片也可以见到不同的版本。那么,其中哪些是正确或者曾经正确的、哪些是误用呢?

在今天的第一篇推送里,燕小遗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由我社周耀华同学带来的《校徽的由来与历史沿革》一文,让我们一起跟随他的笔触深入了解校徽是怎样诞生并演变为今天的图案的。在第二篇推送里,我们将摘录北京大学标识管理办公室关于校徽规范及其常见误用的指南,希望能对大家自己使用校徽或者识别误用有所帮助哦!



北大校徽的由来与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在百余年的发展史上,不同时期学校的视觉形象呈现出不同的标识符号与徽记,这些历史印记现在已成为我校精神传统与文化底蕴的一部分。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北大虽然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但是并没有校徽这一新生事物,亦没有专属自己的旌旗标识,学生与教工出入极不方便。蔡元培上任后的第二年,即出面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接受蔡元培委托后,鲁迅便着手设计北大校徽,并于8月7日“寄蔡先生信并所拟大学徽章”。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简洁的轮廓给人一种现代的感觉。“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徽章用中国印章的格式构图,笔锋圆润,笔画安排均匀合理,排列整齐统一,线条流畅规整,整个造型结构紧凑、明快有力、蕴涵丰富、简洁大气,透出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同时,“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鲁迅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

    蔡元培托鲁迅设计校徽,是对其美术功底与美学主张的信任与首肯。鲁迅一生虽然没有专事美术,但自幼喜爱美术,有着很好的美术训练,比如用“明公纸”描摹绣像小说等。鲁迅是现代美术的旗手,他领导的左翼木刻运动即使放到同期西方大景观中也毫不落伍,其中很多精神和品质在今天都不过时。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正是“五四”前夜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对人的价值、尊严、个性与创造精神进行肯定与张扬的表现。这一对后世影响至深的思想潮流体现在鲁迅的平面设计上,便以大气、简洁的形式诠释着北大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成就了现代标识史上的经典作品。“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其时,还处于蛰伏期的鲁迅是抱着对北大的期望,抱着对改造旧社会的热切期望设计北京大学校徽的,并以此反映了“五四”前夜的时代风潮。

    1925年,北大建校27年的时候,鲁迅写了一篇短文《我观北大》,发表在1925年12月的《北大学生会周刊》创刊号上,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北大的态度:“北大是常为新的,是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虽然中了许多暗箭,背了许多谣言,教授和学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换了,而那向上的精神还是始终一贯,不见得弛懈。”“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并且坚信“北大究竟还是活的,而且还在生长的。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鲁迅关于北大的这段文字,几乎可以看成是对北大校徽的文字注解。

    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北大于2006年5月正式启动了“视觉形象建设工程”。一年多来,以“尊重历史、尊重传统”为原则,根据“便于识别、便于传播、便于制作”的设计原理,北大对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标识进行了梳理,并确定以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作为北大标志的核心元素,进行了丰富、修正和规范。

    2007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北京大学标识管理办公室,对学校形象标识的使用进行规范管理,将“北京大学”、“北大”、“燕园”、“未名”、“PKU”以及北大标志等注册为商标。并对外声明“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北京大学的授权许可,不得在任何商品、场合以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字样和标志,否则即构成侵权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014年9月3日,《北京大学章程》正式核准发布,第八章的《标识和校庆日》对北京大学校徽作了如下规范:

第四十九条 学校徽志为双圆套形,徽志中心“北大”二字由三个人形图案组成,上下排列、左右对称;外环上方是大写 “PEKING UNIVERSITY”,下方是“1898”字样。学校标准色为北大红。第五十二条 学校拥有标识专有权。

    有人说,北京大学校徽有“如一人而背负二人”之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重任”的想象;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刘半农还曾戏称其为“哭脸校徽”。但无论如何,当鲁迅将校徽图样寄交蔡元培后,该图样即被北大采用,一直延续到1949年,后又因历史原因长期弃用,上世纪80年代又重新使用,并延续至今。2007年6月,北京大学发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正式推出修改后的北大校徽标识,这一标识正是在鲁迅设计的校徽图案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而来的。

校徽的历史演变

1. 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

图片


1917年8月,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请鲁迅先生设计了北大校徽,标志中心“北大”二字由三个人形图案组成,象征着学校乃育人之所。

2、西南联大校徽

图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9月,北京大学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南迁湖南长沙,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又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的校徽,上面是简洁的“联大”两字,倒三角又被等分成3个三角形,寓意为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而成,让人不禁追忆战火烽烟中,联大三校师生背井离乡,流亡万里,坚持“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信念。8年中,联大培养学生8000多人,其中毕业2500多人,创造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罕见的奇迹。

3、80年代北大标识

图片

图片

    80年代,在鲁迅先生设计的标志的基础上,北大标识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校教师在标识外圈增加了英文校名和建校时间的装饰环,此时,北大标识出现了蓝、红、黄等不同颜色,以及差别细微的不同版式。

4、100周年校庆标志

图片


    1998年,为了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我校特别设计了100周年校庆标志。“北大”二字组成数字“100”图案,又似三只振翅高飞的和平鸽,寄托了对母校百年校庆的祝贺以及美好未来的祝福。

5、现在的北京大学标志




图片



2007年3月,北京大学正式发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其中,北京大学标志由鲁迅先生的设计稿丰富和发展而来,标志中心“北大”二字饱含篆刻风韵,由三个人形图案组成。标志形似瓦当,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标志中间部分用阴文,体现了兼容并蓄、饱满深厚的内涵;外圈简洁明了,展现了广博开放、常为新的姿态。现在的北京大学标志相较于80年代的标志,外围只保留了一道圆圈,并在比例上略做了调整。

注:标志墨稿只有在单黑印刷的情况下才能应用。

参考资料:

鲁迅设计北大校徽,薛林荣,传承,201004

鲁迅美术也是牛人?设计出北大“哭脸”校徽 民国老校徽竟这么美,北京日报2019527

标志设计 北大校徽竟然有这么大来头,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0704

标识系统,北大概况,北大官网

历史印记,北京大学标识管理办公室,北大官网

北京大学校徽,百度百科

供稿 | 周耀华

编辑 | 张哲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