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工细活成佳器,景德镇薄胎瓷上的极致匠心!

 云锦281 2021-06-28

景德镇的薄胎瓷历史源远流长,始于北宋的影青瓷,那时就有“滋润透影,薄轻巧”的说法。薄胎瓷亦称“脱胎瓷”“蛋壳瓷”,是景德镇传统瓷器品种中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之一。然而,因其制作工艺繁琐,成品率低,工艺传承人日渐稀少,熊国安却是少数工匠中坚持下来的一位,并对薄胎瓷的制作技艺不断努力钻研,一次次挑战这门技艺的极限。

精工细活成佳器,景德镇薄胎瓷上的极致匠心!

窑变荷叶边金鱼薄胎碗

几代人的薪火相传

熊国安,1964年出生,丰城人,系景德镇传统薄胎瓷制作技艺传承人,制作薄胎瓷是熊国安的祖传技艺,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其祖父熊东生系民国时期薄胎瓷利坯高手,为景德镇艺人、工匠及珠山八友提供优质造型。

父亲熊友根8岁即师承利坯行家王喜魁,冬练三九不惧寒,夏练三伏不畏热,终得到利坯真谛,他能熟练地凭手上功夫利出各种薄如蝉翼,轻如浮云的坯胎来,不仅如此,他还擅制仿古瓷,精研了古代各种陶瓷造型特点,所仿制的古瓷无不惟妙惟肖,几可乱真。

1958年—1964年熊友根在宇宙瓷厂利坯,1964年开始进入艺术瓷厂,后担任艺术瓷厂实验组组长,在当时那个一切靠真功夫说话的时代,他的手工薄胎手艺被业界誉为“巧夺天工”的薄胎大王。凭着这一手好功夫,他在国内外都颇有名望,所创作的作品获得过不少国际大奖。

熊友根随着制作薄胎技艺的不断精湛,在当时那个年代,他突破工艺上的难题,创作了三个直径87厘米薄胎斗笠碗,并请三位大师分别绘上京剧脸谱、山水、百蝶图案。这样的突破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1992年北京的国际拍卖会上薄胎京剧脸谱斗笠碗拍了100万美金,被国家收藏。

熊国安就是在这样一个陶瓷世家中长大的,在爷爷与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他对薄如蝉翼的薄胎瓷尤为青睐。别人的童年都是在田里地里玩泥巴,而熊国安的童年是在瓷厂里玩瓷泥长大的,这样的家族基因和成长环境,让他在学习制作薄胎瓷技艺中如鱼得水。

精工细活成佳器,景德镇薄胎瓷上的极致匠心!

熊国安介绍作品

1976年,艺术瓷厂及雕塑瓷厂作为首批带子传艺试点瓷厂,熊国安便是这其中的第一批。12岁的他跟随父亲学习手工制作薄胎瓷,至今已与薄胎瓷打了40多年交道。

熊国安说,由于薄胎利坯技艺要求极高,制作技艺与其它制坯技艺不同,所以制作薄胎瓷技艺的人需要童子功。这项技艺15岁之后就不能学习了,因为人过了这个年龄,心已经不静了,心不静就耳不静,耳朵不静就听不到利坯刀在薄薄的泥胎壁上发出的回声就做不了薄胎,而他自己有一个多年来的老习惯,就是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利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用一把长长的利坯刀,一头贴在耳边,一头贴住泥胎壁上,厚度大于0.5毫米时,他可以通过手敲击判断瓷器的厚薄。低于0.5毫米的时候,那是薄如蝉翼,吹弹可破的泥,这时只能靠耳朵听了!大器则会用水流在杯壁上的流痕判断瓷的厚薄,均匀成线,方成薄胎。“白天利坯干扰太多,容易受到影响,这道工艺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做好。”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熊国安在艺术瓷厂学习制作薄胎瓷技艺的过程中,最先学习的并不是利坯,而是做不同型号的利坯刀,因为制作薄胎瓷的精华在利坯工艺。利坯是薄胎瓷成型的重要工序,在拉成的坯半干时,用刀具手工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直到能透过光为止,对工匠的经验技术要求极高,在利坯过程中既不能用力过猛,又不能缩手缩脚,需要全神贯注,大气都不能呵一下。所谓“增之一分太厚,减之一分太薄”说的就是它,只有制作它的工具熟悉了,利薄胎瓷坯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精工细活成佳器,景德镇薄胎瓷上的极致匠心!

熊国安利坯所用刀具

薄胎瓷被称为特种工艺,自然是没那么容易学的,熊国安在其父亲这样的严师教导下,付出的努力也要比常人多得多。不仅白天和父亲学习技艺,晚上还得上夜校,学习文化课和素描课。随着修坯车飞快转动,就如似箭的时光,熊国安日复一日,直到自己掌握其中的手法和技巧,做出的器皿一个比一个薄,一个比一个线条优美。正是因为这样的刻苦,薄胎瓷利坯这项技艺,别人学6-8年,而他学了4年就出师了。

当问到熊国安“制作薄胎瓷有什么高招吗?”他略作思考说:“我当时也是边学边练,没什么高招。我只是想,既然跟了父亲学艺,就要把这门好手艺接过来,传下去。尽自己的努力。要想掌握这门手艺就得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琢磨,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精工细活成佳器

薄胎瓷的工艺特色制作从配料、拉坯、利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40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制作,分3次烧成。尤其以利坯和艺术加工最为精细。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胎体厚度大多在1毫米以内,为人称道的“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就是由此而来。

精工细活成佳器,景德镇薄胎瓷上的极致匠心!
精工细活成佳器,景德镇薄胎瓷上的极致匠心!

熊国安在利坯

对薄胎瓷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起源宋代、定于明代、盛于清代、辉煌在现代,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最盛期。薄胎瓷源远流长,在北宋影青瓷基础上发展起来,“滋润透影,薄轻巧”。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觅销”,确实是充分体现景瓷“薄为纸”的写照。

薄胎瓷始于永乐年间,成化时已有较高成就,万历时有卵幕杯、流霞盏等著名产品成了人们争相收藏的品种。在明代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有个自号“壶隐老人”的制瓷名家,其所制卵幕杯“薄如蝉翼,轻若绸纱”,一枚才四十八分之一旧市两重。薄胎瓷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当时达官贵人的争相追捧,手艺人亦是不断精益求精,至清代乾隆年间烧造出“纯乎见釉,几乎不见胎骨”的“真脱胎瓷”。诗人赞叹:薄遏片刻铢,轻于举鸿毛。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

精工细活成佳器,景德镇薄胎瓷上的极致匠心!
精工细活成佳器,景德镇薄胎瓷上的极致匠心!

灯光下通透的薄胎瓷

薄胎瓷迎着光所绘图案,若隐若现,披光含雾;动中有静,美不胜收,在新中国建立以后,薄胎瓷工艺更是得到继承与发展,许多产品的薄度、透光度、白度都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被人誉之为“天上才有的珍品”。

在熊国安工作室,记者看到他神情严肃地端坐在利坯车旁,正在利一件薄胎斗笠碗的坯,匀速运转的利坯车和娴熟的手法让利坯刀在碗上削出一层层瓷土,凭借40多年的经验和手法,他对碗的均匀、薄厚、光滑都有一套自己的技巧,他开始时拿坯微微敲击,细听声响判断薄厚,待薄度达到一定程度,便滴上一滴水在碗沿,如碗壁在灯光下显示出蛋壳一样的通透效果便是达标,这是手工薄胎匠人检验成品厚度的传统办法。

精工细活成佳器,景德镇薄胎瓷上的极致匠心!

滴水判断厚度

薄胎瓷坯完成了,并不意味着它就成功了。由于薄胎瓷胎体薄,为了防止坯体在烧成中产生变形,以及提高制品釉面的白度和透明度,在配料时,需增大氧化铝在坯料中和氧化镁在釉料中的含量。上釉前,将精坯在750~800℃温度中素烧。上釉时,内釉用淌釉法,外釉用喷釉法,釉层厚度约为0.1毫米。装匣采用特制的垫饼,使精坯平稳地装入匣钵内。烧成温度为1280~1320℃。烧好后,似乎抽去了胎骨,“脱胎”之名由此而来,可见薄胎瓷制作的不易。

精益求精追极限

熊国安凭借极致的手工技艺及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在继承祖辈高超技艺的同时,追求薄胎瓷器形上的创新和薄度极致的突破。2000年,熊国安与父亲共同完成了龙纹薄胎荷叶斗笠碗,直径达116.3厘米的大碗,厚度只有3毫米。不仅如此,熊国安还将难度极高的窑变荷叶边薄胎碗做到0.15毫米的厚度,在这种不断超越中追寻手工艺人的乐趣。

精工细活成佳器,景德镇薄胎瓷上的极致匠心!
精工细活成佳器,景德镇薄胎瓷上的极致匠心!

龙纹薄胎荷叶斗笠碗

薄胎在烧制过程中,器型会产生软化、收缩,这原来是生产流程中的不利因素,但聪明的陶瓷艺人却借用这种特性,创造了一种新产品。熊国安说,瓷胎在装入匣钵时,在其口沿内侧均匀地放置8个固定支点,烧成后口沿照常内缩,但8个支点处却没有随之收缩,碗便成了美丽、匀称的荷叶形,这种窑变极其难寻,窑变薄胎瓷可以说是百窑难淘一器中的佳器了。

精工细活成佳器,景德镇薄胎瓷上的极致匠心!

熊国安介绍窑变荷叶边薄胎碗

“窑变荷叶边薄胎碗就是由八角碗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前辈手工技艺的同时,必须要有最新的追求和突破,才能让景德镇的手工制瓷技艺不断进步,越走越远。”熊国安说,当时0.15毫米厚度的窑变荷叶边薄胎碗做成后,俄罗斯的几个友人看见薄胎碗的图片时,完全不敢相信,不远千里从俄罗斯赶到景德镇来一探究竟。“他们问了很多人,才找到我这里,当看这个窑变碗时,发出阵阵惊叹,这才相信窑变荷叶边薄胎碗是真实存在的,陪同一起来的本地人说,'这真的就是百闻不如一见’。”

这些年来,薄胎瓷手工艺复杂少有人传承,为了传承这项技艺,作为非遗传承人的熊国安更加坚定了要守住薄胎技艺的决心。他说,就怕景德镇这项技艺慢慢会消失,因此一定要传承,这些年来他陆陆续续带了十几个徒弟,他的儿子熊跃便是其中之一,同时熊跃是他们熊氏家族薄胎瓷制作的第五代传承人。

结束采访时,熊国安又走进工作室,打开灯,挽起袖子,开始小心翼翼地修薄胎碗的泥坯。在他看来,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他将继续挑战直径更大、碗壁更薄的陶瓷碗。他说,自己现在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把这些年积攒的经验,传授给儿子和徒弟,等以后自己做不动了,这些经验能帮助到薄胎瓷传承,把景德镇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完完整整地呈现给大家,与其他手艺人一起为千年窑火燃烧的景德镇,守住一片匠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