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研究 | 古城古镇游为何叫好不叫座?

 张帅锋 2021-06-29



   ▲

专栏 | 深度研究

领域 | 古城古镇游

摘要


近日,不断有关于古北水镇亏损的消息登上各大旅游新闻报道。尽管,作为人造古镇,古北水镇算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古镇。但管中窥豹,作为以古镇为卖点的旅游地,国内大多数古城古镇游同样处于亏损状态,处境也不容乐观。那么,为何大多数古城古镇游叫好不叫座呢?


古城古镇游梳理

古镇,一般是指拥有着百年以上历史,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具有较大规模的、古代居住性建筑和其他功能用途建筑的综合型集镇。其是一种介于古城和古村落之间的聚落形态,大多由商业发展而来;而古城则是一定区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规模较大,并常常有城墙包围;古村落规模最小,为农业人口居住使用。

古城古镇游,便是以古城、古镇为主要游览对象,在古城古镇内进行文化体验、参观游览、消费等行为的文化旅游活动。

我国的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徽州古城、商丘古城、乌镇等都是此类古城古镇文化旅游的成功代表案例。这些古城镇在旅游发展上都较为成熟,业态包含餐饮、住宿、商业销售、景区景点、综合街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节庆活动等。基本上实现了叫好又叫座的双赢局面。

然而,由于我国历史底蕴深厚,国内古城古镇类文化遗产遗留丰富,造成同质化较为严重,大多数古城古镇游停留在“死保护,难发展”的阶段。除了被修缮一新的古城、古镇历史建筑,其他旅游元素确实明显,业态发展上也相对滞缓。造成“叫好不叫座”,游人稀少,长期亏损的尴尬局面。

国内古城古镇游困境

我国古城古镇游目前遇到最大的困境与难题,便是“保护与开发”、“商业化与原真性”的博弈冲突。陷入“过于保护失去游客,过于开发失去历史”的两难境地。在探寻平衡点的过程中,多数景区陷入了保护性毁灭、商业化腐蚀、文化迷失三重困境。

文物变遗物,束之高阁。多数古城镇最大的问题便是过度保护,过于追求原真性与保护价值,而忽视古城古建的社区属性、人文属性,造成古城、古镇失去原住民,也失去文化的人文关怀和人情味,造成文物变遗物,扼杀了古城、古镇的温度。使得游客难以体会文化旅游过程中文化的流动与生命。

古建变卖场,光怪陆离。古城镇旅游发展另一个毁灭性问题便是过多的商业业态投入,过度透支古城镇生命。过度的商业化无异于自戕,游客游览体验过程中只能感受到浓浓的商业气味,而无法收获古城镇游的文化体验初心。

游玩变学究,之乎者也。另一种较为常见的“优越性”文化迷失问题便是古城镇发展旅游最容易失去游客的诱因。古城镇依仗自身遗留下的丰富资源优势,过于保留、强调和展现原生文化,而忽视与时代的接轨,使得游客难以同其产生亲近感,进而不愿进行相关旅游活动。

古城古镇游创新尝试

对于以上问题,古城镇游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突围尝试呢?或许在文化挖掘展现、文化自尊自信、走进融入时代三个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深挖文化内涵,活化展现。古城、古镇作为历史长河的遗珠,本身便有极强的标识符号。古城镇只有深挖自身符号下隐藏的深刻文化内涵,并通过现代化的语言、讯息、媒介进行展现,必然能引起游客共鸣,促进消费提升。

树立文化自信,立足自身。古城、古镇作为聚类又独立的个体,必须始终秉持自身文化自信,坚持并立足自身,打造独特而不可附加的品牌形象,走出低质化、同质化恶性竞争。

走下供台神庙,走进生活。旅游是一种生活化的享受,古城、古镇尽管承载有厚重的文化历史,但不可忘却,文化来源于生活,也回归反馈于生活,切不可偏废,割裂古城、古镇作为人类活动场景空间的存在,过于强调高高在上的文化特征及内涵。

文化旅游发展的背后在于文化自信的提升,相信随着国人对我国文化认同感的逐步提升,古城古镇游在未来一定会叫好又叫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