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考 | 供应商规模越大越好、数目越多越好?——简单理解供应商规模的边际效应

 采购与供应链 2021-06-29

 有  生长,就有衰落,没有永恒的将军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常碰到一个词,“边际效应”,而我们也能倒背如流的词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因为经济学毕竟不是我的专业,所以我也难以用专家的方式解释。

我们来做一个十分简单的比喻,当你饿的时候,你吃一个汉堡,感觉开始得到满足。再吃第二个汉堡,觉得很不错了。然后再吃第三个汉堡的时候,你就有点吃不下去了。再给你吃第四个汉堡,你可能就会吐了。这就是最简单的边际效应递减。

“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

这个和我们经常看到的供应商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做sourcing寻源的时候,要去开发供应商,寻找供应商,我们看到的供应商有大有小,这个时候,潜意识里都是供应商越大越好,越大显得越有规模,就越能彰显实力。

其实,前面我们讨论过,所有的供应链模式要和商业模式配合,所谓配合,就是要结合自身情况来选择。我们分为长期协作供应商、自我供应能力发展和开发供应商三个类别说起。

   1      长期协作供应商

有些时候我们合作过一些比较不错的供应商,可能一个系列的产品线里,某些供应商有自己特长的工艺,会在特定的产品里面比较专业,价格更具有竞争力。后来随着合作关系深入,我们更希望投入成本,从稳定供应商那里开发更多的模具,去生产更多的产品,也给供应商进一步带来利润。

当我们从一个产品开发到十个产品,对于不确定性的订单有了更好的把控,多品种采购,利润差价补贴等等多种方式去完成订单,尤其是需要配套采购的零配件,极大程度减小了交期不稳定带来的风险,风险控制源减少。

随着这种模式的成长,大家都逐渐尝到了甜头,于是增加投入。就这样又持续了一年。行业波动时有发生,出货量开始减少了,而且产品的型号也更有了多样化,继续投资,有点力不从心。订单量从一千多万缩减到两百多万,陷入了很两难的地方。幸好供应商本身还有一定的销路,可以维持着正常运转。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我们之前合作过得供应商,当年投机器,投模具,为供应商的老板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后来设备生产的产品型号和样式已经满足不了多样化的需求了,订单逐渐走了下坡路。其实这也是边际效应,当投入在不断增大,人力成本,厂房面积需求,水电费,材料费等等都在增加,利润在越来越大的规模中被压缩,从一个小步快跑的羚羊,变成一个缓慢移动的大象。

    2       自我供应能力

自我供应也是一个道理,当一个公司处于小公司阶段,总是想扩大规模,因为体量太小,无法实现更高的回报率,扩张资本永远是资本家唯一的哲学。

当企业能力扩大后,厂房的需求,人工需求,都会逐渐上升,我们来做一个形象的例子。

加入我们生产序列从1到8,起订量MOQ为5个产品,生产成本是10,产品售价160元,利润就是售价减去成本。好了,这个非常好理解。当我们投入更多生产设备,生产更多的产品,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生产数量也在上升,当大批量生产的时候,我们的价格也在下降,已获得更多的销售。再看我们产品的总利润,居然到达1800元的时候开始下降!

这是一个粗犷的例子,现实的成本分析和价格定位不会这么简单,这里只是做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比喻。我们再来看看利润的曲线。

我们发现,是一个拱状的曲线,也就是说在某一个理想的产品生产规模的时候,利润是维持最大化的。企业一般到了这个关口,可以选择外包战略,建立品牌,打包发展。然而现实中并不是可以完全如此主宰命运的,盲目扩张,兼并重组,走了一条庞大复杂的重资产之路,弊病累积,想再卖动一步,都是极其缓慢,很难小步快跑了。

正如红楼梦中所说:“大有大的难处”。

     3    开发供应商

有时候经理需要采购手上有它个二三十家供应商,可以提供自己选择。其实这是一个极端的想法。我们必须考虑两件事情,我们的数据处理可以处理多大的体量?我们有多少的订单可以分配给这些供应商?

供应商,供应商,最基本要有供应关系,我们才能算的上供应上了产品,光是知道信息是不够的,而是要形成有效目标的合作,达到预期的结果。我们可以有很多供应商,但是要确保每个品类,都有坚实稳定的供应商,否则只是拥有很多信息,并不代表是你的供应商。或者你像沃尔玛一样,每年都有很多想和你合作,找你报价。一般来说,体量巨大和订单极度分散,是非常考验处理供应链复杂度的企业的,复杂度是供应链的一个试金石。

对于供应商开发,也可以参考边际效应。并不是越大的供应商就代表能力越强,年轻的时候跑得快,老了未必就能跑得快,有的供应商虽然体量庞大,但是流程,审批那一套走完以后,黄花菜都凉了。要是碰到有期货原材料的,每个月更新一下价格,得把人急死。关键是,先合作起适合的供应商,慢慢转化,再同时负责寻源开发的人找到更高性价比的供应商,慢慢提高供应商的转化率和合作的稳定性。

最先合作的供应商,往往具有对比作用和标杆效应,也不是越小的供应商越好操控,之前碰到做注塑产品的小厂房,环境卫生,设施,生产能力都比较堪忧。这种产品,如果后期发生退货投诉,那么成本会非常高昂。供应商一般都不会在市中心,一趟物流拉下来,就损失几千块钱,可能销售的这一单子,都没有提成了。如果你有一个很大的采购量,选择供应商还是应该从实力强劲的供应商入手,强强联合,达到一定规模,不仅是利润了,品牌的效应也是高度重视的,大的供应商的好处,就在于品牌的保证能力强,风险的控制能力强。

边际效应,这样理解,应该会很容易有一个初步的感觉。更像是一种哲学,过犹不及,见好就收,选择更好的道路。(END)

作者简介

   布鲁斯Young,本专栏002号编辑,爱思考、爱写作、也爱分享、一个有想法的90后供应链职业人。

柳荣老师点评

在供应商合作过程中,不少采购供应链职业人非常渴望自己的供应商数量要多,规模要大。数量多的意思是自己可选择的空间很大,自己可以在众多的供应商之间周旋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规模大就是交付能力强,越有能力保障企业的物质供应。

殊不知,这是是一场不对等的博弈。一方面供应商“联系”的数目多,并非是“合作”供应商多,更不是“关系”供应商多,若双方不是紧密关系合作,没有被抛弃也只是暂时权宜之计而已。

供应商规模大与自己企业供应的保障性毫无关系,取决于供应商市场策略与销售比例。

在供应商管理里面,更愿意强调“强强联合,门当户对”的同时,也需考虑供应商真实的战略趋势意图。否则,供应商关系只是“繁荣一时”,而后付出更多的供应风险与采购成本代价。

【培训快讯】

《供应商开发、筛选、绩效与关系管理(2.0版)》

时间:4月14~15日      地点:深圳

价格:3800元/人(企业组团3人以上8折优惠,外地学员可协助安排住宿)

主讲:柳荣老师

本栏文字谢绝转载

转载请联系本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