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人会鄙视赵孟頫的书法艺术?

 凤凰银莊 2021-06-30

赵孟的书法那么优美,为何会遭个别人鄙视?

以忠义气节来看待赵孟

因为赵孟是宋朝皇室后裔,却给灭宋的蒙元做官,自然没有气节,同时期的画家郑思肖则忠于宋,二人对比赵孟确实不及郑思肖有民族气节,但是元灭宋已经成为定局,改朝换代完成,这是个人无法左右的,已是元朝统治的臣民,做元朝官员也是无奈之举,不应过于苛责!

赵字的本身

赵孟一生忠于二王,是元代扛起复古大旗的教化主。然而其学王并未学到真谛,一些笔法如转折、捺画收笔的处理不正确(当然,也可以说是他的特有风格),导致神韵上和晋人相差不少。这其实也是他学唐人李北海的结果,毕竟唐人比晋人还是差一点的。

赝品盛行,真假难分

赵孟书法与绘画的“高绝”,也使得造假者趋之若鹜,致使赝品盛行、真迹难觅。从而也误导了大众,增加了许多对赵孟书法的误解和批评。但时过境迁,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赵孟的真迹已不再“雾里看花”,所以对于赵孟书法的批评也自然“烟消云散”了。

赵孟的人品,似乎已成定论

许多人认为赵孟在历史上是一个献媚邀宠的小人。而明末清初的著名书家傅山贬斥赵无骨气的一段议论,则使人们对赵人品不好的印象愈加牢固。

傅说“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欲乱真。此无它,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弧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僵王之无骨。”

赵孟生活的南宋末年,书法的发展己经失去了北宋时的勃勃生机而走向了衰落。南渡之后,南宋书家不但失去了家园和收藏、研习书法的条件和氛围,而且最为可贵的书法进取精神也在偏安一隅中逐渐消饵殆尽,远不如北宋书家那么意气风发和积极进取。南宋书坛的凋敝一直延续至元初,而赵孟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衰败局面而有力挽狂澜之功。

元朝的皇帝曾经给赵孟贴了几个标签:人品贵重,相貌脱俗,皇室贵胄,诗文极佳,书画双绝。足以见当时赵孟在文坛、政坛上的影响。

赵孟打破了北宋以来书坛古风渐湮的颓势,把书风再次引导回归到复古的道路上,以古为尊,以古为美。这一点对于当代书坛有些人提倡的书法要有时代特色要有创新的论调,是重磅一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