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自我,从心开始网医联盟推出心理健康宣传专题。 本期我们要说的是压力管理。 压力是当个体适应由周围环境引起的刺激时,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的反应。适度的压力有助于个体的应激反应,但压力过度时,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产生消极影响。 压力的好处 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保留了对危险刺激的应激反应,有时是战斗,有时是逃避,这种压力状态伴随着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反应速度提高,力量增强,可以长时间维持注意,对疼痛或疲劳等感觉有所抑制。 这些变化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我们提高应对危险的能力。有研究发现,在适度范围内,人在压力状态下的绩效表现更好。 压力的负面效应 长时间的压力状态,或过高的压力强度,会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负面效应。 1.生理影响 心率加快、血压增高; 身体疲劳、肌肉紧张(尤其是头、颈、肩、背等); 睡眠不足、失眠、早醒; 恶心、胸闷、头痛; 消化系统问题,如胃痛、消化不良。 2.心理影响 焦虑、紧张、烦躁、敏感、喜怒无常; 感情压抑,兴趣和热情减少,厌倦学习和科研; 意志消沉,自信心不足,产生悲观、失望和无助心理; 短期和长期记忆力减退; 精神状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 压力管理小贴士 压力管理是个体运用有效方法应对压力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对问题本身,二是应对情绪。近期也有研究者提出第三个方面,就是为压力寻求意义。 以下是五类常用的压力管理方法: “说”出压力,找家人或朋友倾诉,获得心理支持,或者接受心理咨询。 “写”出压力,把压力事件及其带来的困扰记录下来,比如写日记。 “动”出压力,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比如跑步、打球、练瑜伽等。 “唱”出压力,通过唱歌释放压力。 “坐”出压力,投入冥想、内观等正念练习,比如身体扫描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