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生家庭烂,我就一直烂下去吗?终此一生,只有自己为自己负责

 小贤心理 2021-06-30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也都会或多或少的,在原生家庭里受伤...

这些没有疗愈的创伤,如果我们没有发现和纠正,就会一直复制给我们的下一代。

从小缺少父爱,因此极度向往从异性身上获得父亲一样的疼爱,你是不是有“极度需要父爱”情结?

把妈妈的话当成圣旨,不管对错,都一一听从,你身边有这样的“妈宝男”吗?

 无法拒绝别人,即便是不合理的请求,也很难开口say no,你的“老好人”面具什么时候才能卸下?

 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百分之一百完美,有的时候,“完美主义”的你会不会也觉得累?

 从小目睹了父母的婚姻,更害怕结婚后失去自由,“恐婚族”还有其他出路吗?

我们终其一生寻觅的,不过是母亲的接纳,父亲的认可。

我们所爱却别离,所求却得不到,所怨却天天见的。

都是轮回中跟我们有着亲密关系的一个个生命。

他们用不同的角色呼唤我们,甚至不惜陪伴我们轮回。

原生家庭百般影响,最痛苦的不是自己受伤有多重,而是害怕自己给不了孩子一个好的原生家庭,害怕自己的悲剧会在孩子身上延续。

因为在原生家庭里受过伤,我们比任何人都想要成为一个好父母。

原生家庭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强大的延续性。

如果我们在原生家庭里受到的创伤,没有得到疗愈和成长,那么就很可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重演悲剧。

1、原生家庭:是指你出生的那个家庭,也就是你和你父母的家。

2、强迫性重复:在亲密关系中的强迫性重复是指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特别容易与某一类型的人产生深刻而强烈的互动。

换句话说,我们会特别被他们吸引,不由自主地与他们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很可能是因为这些人身上具有我们成长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 的心理特征。

这些人在我们生命中出现时,就给了我们第二次机会,让我们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小时候对自己特别重要,却在父母身上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

比如,女人总是不断地遇到渣男,分手后,再找的还是同样类型的人。

命运不断重复着轮回。

再比如,爸爸脾气暴躁,会打妻子,孩子也会脾气暴躁,打自己的妻子。

再比如,妈妈命苦,女儿命也不好。

很多人把这些不幸都归结为命不好,中国人称之为宿命。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我们会特别被某一类人吸引,会有意无意重复父母的生活,不由自主地与他们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很可能是因为这些人身上具有我们成长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 的心理特征。

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习惯和规则

 比如:一个原生家庭家教严格、亲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关系疏离的丈夫回家,吃完年夜晚丈夫一家人四散离开,看电视的看电视,玩玩,留下新媳妇一个人在饭桌边面对满目杯盘,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妻子感到受伤以致哭泣,而丈夫却觉得不解;

 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时候,大年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饺子,穿戴整齐坐在桌前等着父母的新祝福,新女婿却还在床上睡觉,妻子把他匆匆叫下来——妻子感到特没面子,倍受伤害,丈夫还是觉得不解。

 所以,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

也许每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同样,当你觉得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故意要伤害你。

 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

 原生家庭,可能是内心最柔软,最不能碰触,又无可奈何的地方。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经常没有安全感、莫名地焦虑、不自信,又说不出为什么会这样;

 过于要求完美,生怕自己搞砸,好像默认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

 这些,都是原生家庭刻在我们身上的烙印,没有人可以避免。

幼时的你,只是一张白纸,只能任别人在上面涂涂画画而没有反抗的余地。

 因为经历过它带给我的痛,我未来可以选择不成为它,这就是原生家庭交给我们的功课。

 父母的不完美,的确给你造成了很多不完美的人格,让你感觉伤痕累累。

这些伤害不应该被回避,但也不是用来去责怪。

我们讨论原生家庭的影响,讨论父母的伤害都没有问题。

问题是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

 父母带来的影响,谁来负责?

甩锅给原生家庭,你的生活就会有所改变了么?

抱怨的本质,其实是把自己的问题,甩锅给别人。”

在心理学上,这叫做“外归因”。

用人话来说,就是错的不是我,是整个世界。

 这是在如今很多年轻人中间,常见的怨妇心态:

 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把所有的问题都推脱得一干二净,然后永远陷在抱怨之中,从一次失败走向另一次失败,永远走不出人生失败的阴影。

孩子一有问题就全部推到父母的身上,我觉得扯。龙生九子还各有不同,父辈也曾是孩子,那他们的问题往哪推?

推给祖辈?

一个人来到世上,他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五颜六色的世界,这都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

父母也只是一个阶段性影响,而不是孩子整个人生。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而倘若我们正是生活在不幸的家庭里,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不是指责。

而是尽力让自己成长。

 成长不是肆意而为,不是口号式呐喊,不是自怜自哀。所谓成长就是从黑暗走进明亮,与自己和解,从而与世界和解。

 与父母的和解,是人生最重要的和解之一。

当子女能够感受到对父母的爱,并且也能够开始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时,他们内心的纠缠就已经打开。

可以顺利的接受爱,也可以顺利的给予爱,他内心情感的通道是畅通的,这将不再会成为他人生中的一道障碍。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人至少要完成两次重要的分离,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一次是和妈妈的分离,一次是和家庭的分离。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想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是今天这样,只是想得到“都怪我爸妈”的结论,然后回家继续和爸妈“亲密的”生活在一起。

我就明白了她并不是真的想要去分离和独立,只是想为自己不能独立找到一个外归因,拒绝为自己负责。

 这里要说清楚:18岁的人生无法选,但18岁以后的人生就要自己负责了,不能推给原生家庭,不能推给“宿命”。

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原生家庭只是你人生中的一段路程。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