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多年以后想起2020年,我想肯定是很魔幻的一种感觉。回想上半年,记录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件事。 1 产品困局 大部分时候,产品困局的产生可能是我们制定的方向错误导致。如何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则是对人的极大考验。 举一个例子:一款产品,能否在前期搜集资料后,提炼出最核心的指标以适应未来阶段的发展?可能这个指标不需要一步到位,但如果方向变来变去,肯定会错失很多机会以及浪费资源。 像同行学习是一个办法,但一定要找做得最好的厂家去分析,然后制定出符合自己现状的产品路线图;其次,做好行业理论研究,必须满足的指标有哪几个,通过什么途径能实现等。 2 核心人员 在面对产品困局的过程中,不得不提「核心人员」。就是能够对产品最终效果负责,以及为了破局能够想各种办法的人员。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一个优秀人员的生产力是一个普通人员的很多倍。不管是过程研究还是最终效能输出,带来的可能是产品翻天覆地的变化。 3 需求管理 还是老问题,很多人习惯提一个解决方案或要求就完了,但事实上和客户真实的需求差十万八千里。还是需要多出去接触客户才行。 4 成本意识 成本意识包括很多方面,我感触比较深的有三点。 有时候看似节约了一点成本,但丧失的可能是机会。比如公司所谓的工资体系限制,或者一个好员工的激励,一年算下来没有多少,但创新的机会可能也就被限制了,虽然高成本的人员投入不一定必然带来回报,但概率肯定是比较大的。 第二点是跨部门之间,很少有人能用数字来评判一件事。比如产品在现场出现了问题,谁来解决呢?按理说,谁解决的成本低谁应该去解决,但现在似乎演变成「因为你的问题导致我需要额外付出,所以是你必须去解决」。 再有,负责人在考虑一个方案的时候,必须做出权衡。我投入人力去做A,那必然意味着B可能会延后或不做。如果不区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所有的工作都是非重要的。成本、周期、质量很难三者兼顾。 5 编程思维 有良好编程思维能解决很多问题,因为编程的核心是算法,算法是一组精确定义的步骤。 做事过程中,我学到的一个规则是,要向好的程序员那样去思考问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重复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做成标准化和自动化的方式?所有模棱两可的过程是否可以转换成一套简单的步骤? 6 开发周期 当前很少有不延期的产品开发,有的延期时间还比较长。这说明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得不够全面和深入,对目标的预估存在较大的偏差。 7 运动习惯 因为疫情,前几个月基本没有出去跑步。在家尝试了一些运动项目,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来恢复每周2-3次跑步的节奏,其他的就没有再继续进行了。 保持运动的习惯,不再强求速度和完成马拉松,运动时间缩短改为间歇式运动模式,目前来看仍然有动力去坚持。 8 每周阅读 每周阅读一本书的挑战比较大,一是我看书的效率本来就不是很高,其次看书的时间也越来越紧张,只有不跑步的早晨和周末某个时间段能腾出时间来。但我仍然会努力坚持这个节奏。 9 疫情影响 说起疫情,我现在能想到的是「墨菲定律」、「问题规模」、「简化」等几个词。 「墨菲定律」说的是:凡是可能发生的,都会发生;而「问题规模」告诉我,问题可能会在某一个节点后呈指数扩大,所以能在问题萌芽状态解决最好;在问题的相关性越来越多时,我们需要一些「简化」思维,抓住核心矛盾,否则人的计算能力很快就会碰到计算能力的极限。 10 下半年计划 进一步提升工作时间的效能,每个月出去一趟看看同行产品或自己产品在现场的情况; 继续减少一些运动时间,从而能进一步投入时间,记录一些日常的感悟; 保持良好的睡眠,每晚十一点左右能睡觉; 继续进行一些专题阅读,上年年计划的经济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外加一些人物传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