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向共和:李鸿章和奕訢的“神仙级对话”——晚清猛人,名不虚传

 墨子语 2021-06-30

北洋水师急需六十万两白银更新设备、购买炮弹,但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不批款,光绪皇帝的态度暧昧,慈禧太后的态度不明,李鸿章只能通过“开办合资银行”的办法来缓解北洋的财政困难。

只是,当时的李鸿章手握军政外交大权,如果再越过朝廷开办了银行,又会掌握了金融大权,这势必会让慈禧太后心生忌惮。

慈禧太后会不会同意自己的奏请,李鸿章心里没底,于是,他便找到了另一位“晚清猛人”——恭亲王奕訢,寻求帮助。

爱新觉罗·奕訢,道光帝皇六子,清朝第二位恩封“铁帽子王”。咸丰皇帝驾崩后,协助两宫皇太后扳倒“赞襄政务八大臣”,夺得军政大权,曾一度手握晚清内政外交大权,乃系晚清时期真正的第一猛人。光绪十年,恭亲王奕訢被慈禧太后排挤出权力中心,直到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以后才被再度起用。

李鸿章找到恭亲王奕訢的时候,正值奕訢赋闲期间!

来到戒台寺,李鸿章看到了正在寺院打扫的恭王奕訢:

对持真境应无取,愿得身闲便作僧!

一句诗,道尽李鸿章的无奈和辛酸;道尽他对恭王奕訢“躲于乱世之中,安享佛门净地”的悠闲和舒适。李鸿章晚年曾称自己为“糊裱匠”,只是在勉强推动晚清破船向前航行。只是,这艘破船一旦受到外力打击,“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如果真能落得“浮生半日闲”,谁愿卷入“朝堂争斗中”。

见是李鸿章前来,恭王奕訢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回了一句:

世情已逐浮云散,到头难与运相争!

人世间的盛衰荣辱,如同浮云一样,都是过眼云烟!争?你还能争得过命?斗?你还真觉得自己能胜天半子?

同为天涯沦落人,想当初的恭王奕訢重用汉臣、兴办洋务,乃系“同治中兴”的第一功臣。如今,不也落得烟消云散、佛前燃香吗!

很明显,恭王奕訢认为李鸿章尚未看破世事,想要劝说李鸿章!

只是,李鸿章能退吗?朝廷会让他退吗?慈禧和光绪会让他退吗?李鸿章不再继续奕訢的话题,打趣道:

王爷,好清闲啊,丢下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就不管了!

这句话虽为笑谈,但却也指明了自己前来的目的——少荃有难,望王爷指点迷津!

这次,轮到奕訢装糊涂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退出朝堂,奕訢既已退出便不想再度出山,哪怕是指点也不愿。其实,也并非奕訢不愿,主要是那娘们的猜忌太重。一朝被蛇咬,不可不引以为戒!

少荃啊,既到戒台宝寺,何不悟彻洞天呐?

奕訢的意思很明确了,佛门净地绝非谈论朝务的地方,谈佛论道,我陪你;讨论政事,免开尊口!

李鸿章自是不愿,反驳了一句:

当悟之时人自悟!

我还没到那个境界,朝廷大局还离不开我,我还没到遁入空门、撒手不管的时候,等我看透再说吧!

奕訢再回一句:

人不度人天度人!

看透看不透,退出不退出,由不得你做主!

三个回合,李鸿章一直在强调自己前来的目的——请教;而恭王奕訢则一直在表明自己的态度——不再过问,甚至还想劝着李鸿章早日看破,退出朝堂。聪明人之间的对话就是如此,说破了会有尴尬,甚至会破坏融洽的关系。点到即止,意到即可,市井泼妇才会把话掰开了、揉碎了反复说!

李鸿章的目的尚未达成,自然不会放弃;可诗歌的隐晦提示已经没有作用,李鸿章只能改变策略——“激”:

王爷,你还记得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您只身回京谈判,在谈判桌上,您一手举着洋酒一手拿着雪茄,洋人不用说了,就是我满朝臣子,那都惊呆了。

想当初,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命恭王奕訢留守京城,自己却带着后宫妃嫔和保证自己日常所需的“鹿血”逃往承德。昔日的咸丰有多狼狈,恭王奕訢就有多霸气!可就是这样一位猛人,如今却忌讳朝务如此之深,心性全无、霸道尽消。

李鸿章的这段话就是在刺激奕訢:昔日霸气外漏的“鬼子六”,哪去了?

晚清时期的“精怪”人物不少,但真正能够修炼到奕訢这般境界的还真没几个,李鸿章的这段“刺激”并未起到作用,奕訢微微一笑,回应道:

哦?有这事儿?我全忘了!

啥,你说的啥,我咋不知道!不承认、不接茬、不回应、装不懂,李鸿章的“刺激”也失效了!

“刺激”不管用,李鸿章再生一计,以情唤之:

后来你赋闲,就把这千斤重担都压在鸿章肩上了!

光绪十年,慈禧太后将“中法战争”的失利归结到恭王奕訢的身上,将其逐出“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而后,李鸿章逐渐接过朝廷的军政外交,晚清才正式迎来李鸿章的时代。李鸿章所言“千斤重担”绝非虚言,从这个位置上下来的恭王奕訢可谓深有体会,自然会生出“惺惺相惜”的感觉。

李鸿章的“以情唤之”终于起作用了,恭王奕訢一脸无奈地说道:

少荃呐,你何苦来勾引我旧时情怀啊!合资银行的事,我那嫂子给驳回了?

既然同是天涯沦落人,恭王奕訢也不忍看着李鸿章为难,索性直接点破了李鸿章前来的目的。身处佛门禅静地,依然能够详细掌握朝局政务,恭王奕訢的心中依然藏着猛虎,只不过暂时收敛锋芒,嗅了蔷薇而已。

话说开了,李鸿章也不再端着,直截了当给出了自己的态度:

可我还是想,争一争!

还是那句话,为了朝廷大局,更为了自己的立身之本,李鸿章绝不能退,绝不能放任日本海军日渐壮大而北洋舰队却始终停滞不前。

恭王奕訢到底是过来人,太了解慈禧太后的脾气秉性和心机手段,只能再劝一劝李鸿章:

事情太大了,不争也罢!

军政大权、外交之权,再加上一个金融大权,想让慈禧太后都交到李鸿章手里,太难!自咸丰皇帝改变了清朝实行了二百多年的“重满抑汉”国策以后,慈禧太后虽然延续了“重用汉臣”的方略,但却从未对汉臣有过真正的信任。“辛酉政变”以后,恭王奕訢挑大梁;奕訢被贬黜后,醇王奕譞挑大梁;奕譞病逝后,又上来一个庆王奕劻;哪怕奕劻能力不高,学问不行,还有着远胜和珅的贪腐行为,可慈禧太后宁肯让奕劻打包买了大清也绝不将朝政大权交给汉臣。

面对这样一位统治者,李鸿章想要开办“合资银行”的难度,可想而知!

可是,对于李鸿章而言,洋人给的难,他不怕;朝堂给的难,他也不怕;他只是担心慈禧太后的掣肘。李鸿章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想问奕訢有没有劝说太后的办法。而奕訢的态度还是没变:

少荃呐,别弄了,歇着吧!

李鸿章终于忍不住了:

可这天下是你爱新觉罗的天下呀!

此时的大清,哪里还是爱新觉罗的天下,自咸丰皇帝驾崩便早已改姓叶赫那拉,只是,李鸿章不想承认,恭王奕訢又不得不承认罢了!

劝说不成,恭王奕訢只能抬出李鸿章的老师:

你呀,遇事总爱争三分,你老师白教你了!你想想,曾国藩为何遇事总要退三步呢?我那个嫂子,我太了解她了,不退,成吗?

率领湘军攻破天京以后,曾国藩手握三十万雄兵,天下督抚近乎一半出身湘军系统,几乎拥有了挥师北上、推翻满清的实力。可就算权势煊赫如此,曾国藩仍然落得善终,归根结底就在于一个字——“退”!如今,李鸿章成为了第二个曾国藩,面对着同一个统治者,却一直想要“争”,危险何在,一目了然!

可李鸿章要是能听进去就不至于如此为难,更不会出现在戒台寺;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味顺从慈禧太后,大清便会岌岌可危,不可再退!李鸿章的鲜明态度,让恭王奕訢也觉无奈,又来了一段极为经典的劝说: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少荃,一边是皇上和那位翁师傅,一边是我那位嫂子,你身处夹缝之中,饶你左右逢源,终归无济于事!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不是走投无路,不是头撞南墙,人之本性使然不会想着收手不再贪婪。这两句来自《红楼梦》的经典名言,就是要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居安思危!

李鸿章手握的权力越大,对“帝党”和“后党”的威胁就越大,目前来看,朝廷需要李鸿章维持大局,应对洋人威胁;可如果光绪皇帝手下的翁同龢、慈禧太后手下的奕劻逐渐崛起,能够独当一面,李鸿章便会失去存在价值,势必会落得悲凉结局。

只是,李鸿章并非没有曾国藩的修为,他只是无处可退,无理可退。

千难万难我都过来了,只不过再多加一个难字罢了!

态度依然鲜明,开办银行的事,我一定要争!

恭王奕訢只能放弃,但却也始终未能给出具体建议,只是轻叹一声: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毕竟是少荃本色!

奕訢的劝说,李鸿章没听进去,随后而来的“甲午战争”算是正式开启了李鸿章替晚清政权背锅的历程。很明显,李鸿章选错了“争”的对象,慈禧太后眼中只有自己,只有权力,哪管你李鸿章的生前身后名!

(文章仅依据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演绎情节展开,不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烦请读者辨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