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产科医生的除夕夜

 天津散文微刊 2021-07-01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产科医生的除夕夜

天津 李军

除夕,是一年腊月的最后一天。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是越过千山万水赶回自己家中,与亲人围坐在一起吃丰盛的年夜饭,其乐融融。

然而,由于社会需求,许多军人、列车员、医护人员……除夕也必须坚守岗位,为祖国站岗放哨、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送温暖,成为除夕夜不可缺少的风景线、安全线、生命线,令人难以忘怀。

今年69岁的我,是妇产科医生,退休后发挥余热。空闲时常常念旧,今天就从我的梦想、我的偶像、我最难忘的除夕夜说起吧。

小学四年级时,语文老师留的作业“长大了你想干什么?”让我陷入沉思。 放学后,我去妇产科医院看望住院手术的妈妈。看到医院的走廊悬挂着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画像。画面上的林巧稚双目炯炯有神,面露微笑,看上去非常睿智、慈祥。画面的文字:“林巧稚是我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院士。”

林巧稚院士的画像让我对她产生了好感。给妈妈手术的主治医生的话使我加深对林巧稚的仰慕。主治医生说,是林巧稚创建的手术方法治愈了妈妈的病。妈妈的康复,让懵懂的我有了追求:“向林巧稚学习,长大了当一名妇产科医生”。我感情真挚地完成了作文,得到老师的鼓励。从此,妇产科专家林巧稚院士成了我的偶像。

我的憧憬、我的梦想在下乡插队时终于实现了!1970年的夏天,我被乡亲们推荐为“赤脚医生”,参加旗卫生局举办的“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结业后,我成为草原上“俄木沁”(蒙古语医生),骑着骆驼为农牧民送医送药、接生、看病。遇到困难,遇到麻烦,我就用林巧稚的事迹鼓舞自己,虚心向老医生学习,业务能力进步很快。

后来,我又被组织上保送入学深造,毕业后留在附属医院妇产科。上班的第一天,我就把林巧稚院士的话:“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写在工作日记的首页,时刻用林巧稚院士的事迹激励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妇产科医生。

当一名合格的妇产科医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在产科值班时发现产妇生孩子,既不分白天、黑夜、更不分节、假日。为突如其来的产妇接生,我常常忙得精疲力竭。有时累得回家后倒头便睡,睡一觉醒了,才觉得饿了,冲一杯牛奶吃几块饼干便是一顿饭。付出,总是有收获的。历年的业务考核、医德评比我都名列前茅。这时的我又有了梦想,想去北京协和医院进修,想去林巧稚院士身边学习,我期盼着。

1980年的春天,内蒙古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派我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进修,紧张而有序的进修学习让我从理论到实践、从门诊到病房,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经验和医术,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就到了年底。当我听说除夕夜二线值班医生是刘宝德主任、科主任值班是钱丽娟教授。得知这两位熟悉林巧稚院士的主任除夕值班,我就主动报名除夕值班,希望能有机会听他们讲林巧稚院士的故事。

除夕夜值班的事定了,我却不知道怎么跟母亲和孩子讲。因为在内蒙古工作的我难得回津过年,尤其是从小寄养在天津上幼儿园的女儿早就盼着我陪她过除夕。望着一老一小期待的目光,我只好如实禀告,并承诺初一陪她们去逛古文化街、去电影院看电影。看到她们一脸的失望,我赶紧拿出新买的衣服、新鞋送给她们,一个劲地哄她们高兴,终于得到她们的理解和支持。

除夕的下午四点半,我提前一个小时从家中赶到医院,一进妇产科诊室就被护士通知:“李老师,主任让您快点换手术衣,有个产妇难产,需要马上手术。”我一边回应一边跑进更衣室,更衣、洗手、刷手、消毒。

钱丽娟主任一边刷手,一边用带着上海味的普通话对我说:“小李,这是外院转来的产妇,得立即手术防止子宫破裂……”我一边回应主任,一边认真洗手、刷手,达到无菌标准后,进入手术间。 我麻利地穿好手术衣、戴好灭菌手套,迅速消毒产妇的皮肤、铺无菌手术巾、然后站在手术台前,给钱丽娟主任当助手。

无影灯下,我们紧张有序地开皮、止血、切开皮下脂肪、分离肌肉、切开筋膜、打开腹膜,在已经拉长的子宫下段切开了子宫,取出胎儿。脱离了母体的婴儿,大声哭着来到了人间,我们立即给新生儿断脐带、吸痰、递给护士。护士接过去马上称体重、按脚印,套手条,包好后送婴儿室观察。我们为产妇清理宫腔、取出胎盘,清点器械、纱布无误,开始缝合子宫。这时,钱主任指着拉长变薄的子宫壁对我说:“小李,你看看这里的肌层与正常的子宫肌层有什么不一样?如果不及时手术会有什么后果?”我飞快地回忆《妇产科学》的有关章节,小心翼翼地操作,配合主任缝合子宫、腹膜、筋膜、肌肉、皮下脂肪、皮肤,对皮,手术完毕。下了手术台,我回答了钱主任的提问,加深了对“产力异常”这一章内容的理解,得到钱主任的认可。

我们脱下手术衣,想去医院食堂吃年夜饭。产房护士走进来汇报,待产室的两个产妇,宫口开全了,但宫缩乏力,需要手术助产。钱主任立即招呼我:“小李,我们马上去产房。”我立即回答:“好的,主任!”然后一路小跑,跑回产房。

到了产房,产床上躺着产妇向我们求助:“大夫,肚子疼的我没劲了,快帮帮我吧。”钱主任回应产妇:“不要担心,我们来帮你”。经过钱主任和我的耐心疏导,产妇的情绪慢慢平复了。主任仔细检查后决定,我和助产士为X产妇实施“胎头吸引器”引产,钱主任和刘主任为Y产妇实施“产钳术”助产。这两个助产的手术,相比较“产钳术”要比“胎头吸引术”更难一些,风险也多一些。两位主任迎难而上,是对年轻医生的扶持,也是对产妇的负责。两位主任高超的技术和“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熟练地在产妇的会阴部麻醉、切开,助产士保护会阴,我开始用“胎头吸引器”助产。我深深吸了一口气,右手缓缓深入阴道,摸准胎儿囟门,轻轻将吸引器送到规定的部位,然后让助产士抽气、保护会阴。我按照产道的解剖特点,旋转牵引胎头,一点又一点往外带,全身的力气都凝聚在我的右手上,不敢有一丝的误差,不能有一点的懈怠,要在瞬间完成这些高难动作,才能保证胎儿顺利娩出。这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林巧稚院士研究的《胎儿宫内呼吸课题》报告,提示我快速结束分娩,以确保母子平安。

终于,儿头被“胎头吸引器”带出了阴道,随之娩出肩部、胸部和下肢。我立即给婴儿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刺激婴儿的肢体,他终于哇哇地哭起来。听到婴儿响亮的啼哭,我忘记了紧张和疲劳,顾不得擦去满头的汗水、兴奋地对产妇说:“恭喜你,是个儿子……”,听了我的话,产妇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连声说:“谢谢,谢谢!”

这时,钱主任那边也处理完毕。我们互相击掌,同庆这两个小天使在医生和产妇的共同努力下,幸福地来到人间,为两个家庭的除夕夜添彩。守候在产房门口的家属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初为人父,他们握住我们的手,一再表示谢意。听说我们没有吃年夜饭,他们送来巧克力和红鸡蛋。尽管他们是发自内心的感谢,我们依然委婉地说:“把巧克力和鸡蛋留给产妇吃吧,她们比我们更需要啊”。80年代初,物质相对匮乏,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真诚彼此信任,医患关系非常融洽。至今,我坚信真诚、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生、患者双方合力战胜病魔的基本条件、必要条件。

我们来到休息室,同事送来已经热了多遍的年夜饭,咕噜噜响的肚子让我们感到真的饿了,恨不得一口吃下香喷喷的年夜饭。

然而,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我们的进食,又有几个产妇急诊入院。我放下刚刚端起的饭盒,随着主任一路小跑去了急诊室。经过门诊医生与主任会诊,这几位急诊的产妇分别是“产力异常、胎位异常和先兆子痫”。明确诊断后,我们与时间赛跑,分工合作,写病历、急查血、尿、生化化验、通知麻醉科、手术室,准备手术。

时间就是生命、病情就是命令,钱丽娟和刘宝德主任年过半百却和年轻人一样精神抖擞,临危不惧。他们指挥住院医生、产房助产士、手术室护士、麻醉科医生“快速、准确、全面”完成术前准备,详细而认真的向家属交代病情,取得家属知情和同意后,犹如战场上的将军充满自信地站在手术台前、站在无影灯下。那一刻,我仿佛感觉林巧稚院士在北京给我们助力,和我们一起战斗。于是,我为自己加油!我一遍又一遍地鼓励自己:“胆大心细、遇事不慌……”。

在钱主任和刘主任指挥下,我担任剖宫产手术的第二助手,协助术者、第一助手完成开皮、分离肌肉、止血等常规手术操作。亲眼目睹产科急诊手术的风险:“产妇的血压不稳;胎儿的胎心时而过速又时而过缓、胎儿娩出困难、胎盘与子宫壁粘连、子宫收缩乏力……”手术中每一个险情的出现都需要术者及时、准确、无误的操作,两位主任术中高度默契与配合,没有一点误差。我小心翼翼地拉钩、止血,配合术者完成这几台高难度的手术,感觉自己成熟了许多。

这3例手术之所以说难度高,因为产妇都是急诊入院,没有给医生更多的观察产妇和胎儿的时间、调整产妇全身状况的时间。也没有给医生做心理疏导的时间,用专业知识和爱心抚慰与呵护产妇,使她们平复焦虑、恐惧、紧张的情绪。医学心理学认为产妇的紧张情绪往往加重病情,给手术带来不确定因素。

因为产妇存在:“产力异常、胎心失常、先兆子痫”的体征,必须抢时间,分秒必争地抢救产妇与胎儿的生命。所以,林巧稚院士多次发表文章教育妇产科医生:“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俩个人”。回想林巧稚院士的教诲,我感到责无旁贷。

我擦了擦脸上沁出的汗水,密切观察产妇的每一个临床指标。血压计的袖带就缚在产妇的上臂,随时观察收缩压/舒张压的变化、胎心监护随时记录、导尿管导出的尿液是否清亮?静脉通道必须保持通畅、氧气吸入、呼吸机随时备用,这些术前准备瞬间逐一完成。

除夕夜,连台做手术透支了主刀医生、助手的体力和精力,来不及补充热量和能量的我们,只能拼尽全力去挽救产妇与胎儿的生命。这不仅需要体能更需要意志,需要像林巧稚院士那样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对患者“无限热爱”对“技术精益求精”,还需要麻醉师、器械护士的同心协力,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也需要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我当时的体重不足50公斤,饥饿引发的低血糖让我感到脚下发飘,头冒冷汗,似乎要虚脱。已有10年工作经验的我,立即强制自己深呼吸,放松,再深呼吸,放松,引导自己闯过生理极限,精力集中配合手术。

当最后一台手术结束,我发现手术台下有绿色的东西,以为是产妇的单子落下了,走过去一看才发现那不是产妇的单子,是穿着绿色手术衣的刘宝德主任累得躺在手术台下睡着了。我赶紧找来值班的棉大衣轻轻地盖在刘宝德主任身上,让他好好歇一会儿。

我为他打来热水放入白糖轻轻地摇晃,等待主任醒来。大约20分钟之后,刘宝德主任醒了站起身。我问他:“主任,您怎么睡在手术台下了,吓了我一跳啊?”刘主任回答说:“做完手术就觉得放松了,一下子躺下了就睡着了,今天真有点累了。”说完,刘主任喝了热水,继续回病房里工作。那时,没有手机,如果有,我会拍下除夕夜的工作照片,留下永久的记忆。

1980年的除夕夜,是我当产科医生以来最忙的除夕夜,也是我收获最多的除夕夜。这个除夕夜,我们三位值班医生做了四台剖宫产手术、完成四台“产钳、胎头吸引器”助产手术,12个小时累计为8位临产的产妇接生、迎来8名婴儿的诞生、为8个家庭带来欢乐和喜庆。

1980年的除夕夜,成为我职业生涯的里程碑。从此,我更加刻苦地钻研医术,修为医德,为更多女性患者服务,也更加期盼能亲耳聆听林巧稚院士的教诲。

然而,1983年4月22日一个不幸的消息从北京传来,林巧稚院士不幸因病辞世。她留给世人的遗言是:“快!快!拿产钳来!产钳在哪?快递给我……”激励着我们继续坚守在产科病房。

这些年,我总感觉林巧稚院士没有走,她依然活着。2009年9月14日,林巧稚院士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林巧稚院士终身未婚,却亲手接生5万余名婴儿,被誉为“万婴之母”。这些婴儿许多成了国家的栋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就是林巧稚接生的,成为佳话。

回忆往事,常常想起偶像林巧稚院士,在她生前没能谋面是我终生的遗憾。2019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委联合评选“最美奋斗者”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个时期的先进分子、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妇产科医生林巧稚院士被评为“最美奋斗者”让同道无比高兴,我买来鲜花摆在她的遗像前,虔诚地说:“林妈妈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爱,在天地间循环往复。

回首1980年,我经历的产科医生的除夕夜,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分享给博爱的人!

李军,女,笔名思萌,1952年生人,祖籍辽宁大连,现居天津。“老三届”知青、1970年从医至今。先后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多篇,天津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获全国、省市征文奖多次。曾获天津市第七届“科技传播之星”荣誉称号。

附:【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韩佩瑄

     制作:陈彩洁     

友情提示

1、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2、由于征文来稿很多,微刊由每周一、三、五出刊暂时调整为每周一、二、三、四、五,大赛结束恢复为每周一、三、五出刊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