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语文难题这个初一孩子做起来很轻松

 新用户8489cL9T 2021-07-01

文:刘书铭  聂传安


        监考中考。当看到语文试题中的课外文言文时,我吃了一惊:这些考生读得懂么?

        且把原文附上:

        诸军初至石头,即欲决战,陶侃曰;“贼众方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既而屡战无功,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孔坦曰:“不然,若峻攻垒,必须东北风急,令我水军不得往救;今天清静,贼必不来。所以严者,必遣军出江乘,掠京口以东矣。”已而果然,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守白石,峻帅步骑万余四面攻之,不克。

        说其难,是因为这则一百七十余字的短文,竟有石头、白石垒、京口、江乘四个地名(前三个地名或因诗词或因文章可以看出性质,但是那个“江乘”估计难到了不少孩子);又竟有陶侃、李根、孔坦、庾亮等四个——不不不,还有那个“峻”指苏峻——五个人名!特别是那个“峻”,如果没接触东晋苏峻叛乱那段历史,有多少人知道那是怎么回事?

        不过看到这一段文章时,我又有点小欣慰。这两个班的《世说》刚讲到陶侃与其母亲的不易,刚讲到陶侃东征(就是讨伐苏峻作乱)的功劳不被别人记载后他儿子的骇人举动。我们且看后面那个故事的《世说》版本:

        袁宏始作《东征赋),都不道陶公。胡奴诱之狭室中,临以白刃,曰:“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宏窘蹙无计,便答:“我大道公,何以云无?”因诵曰:“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4-97

        【译文】宏起初写《东征赋》的时候,没有一句话说到陶侃。陶侃的儿子胡奴就把他骗到一个密室里,拔出刀来指着他,问道:“先父的功勋业绩这样大,您写《东征赋》,为什么忽略了他?”袁宏很窘急,无计可施,便回答说:“我大大地称道陶公一番,怎么说没有写呢?”于是就朗诵道:“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所以,这帮孩子不但知道陶侃,并且还知道陶侃东征这件事。

        但这依旧不能保证顺利读懂此文。直到看到二班刘书铭的文章,我才发现:让这孩子去读懂这篇文章,太容易了!

        刘书铭文章为《为史所赞》。

        黑暗的房间,是白刃出鞘和一股清冷的声音:“您写《东征赋》怎么没带上我爹呢?”(这是胡奴在质问袁宏)

        袁宏万般无奈,心想自己怎么就那么没品味,连陶公陶侃都没写上……(估计是在白刃压颈时才这么想的)

        也许是他并未把陶大将军放在眼里……(这里就有故事了)

        在《世说新语》另一篇里提到:“陶侃起初想处死造成'苏峻之乱’的幕后黑手之一的庾家,可是没过多久却又被庾亮的言谈和气质折服了,转眼就忘了自己的约定。”堂堂一个镇守一方的大员,居然就这么轻易地折服了?(通过这一则,书铭马上知道了“苏峻之乱”与“庾亮”,于是试卷上的内容都迎刃而解!)

        难怪袁宏看陶侃的眼神里有些不屑,于是笔下也就少了陶侃的英雄事迹。(袁宏以为陶侃是颜值控?)

        可是我并不这么认为。当时的庾亮可不是只有标致的容貌,更有令人折服的忧国忧民的气质,加以诚恳的说辞,陶侃答应他恐是人之常情。(庾亮向陶侃求助时很担心会遇到不测,但陶侃以大义为重,接纳庾亮,共同平叛)

        更何况,即使他因为庾亮帅而被打动,我们也不能因为他的这点小毛病而就抹杀他几乎是再造东晋的功绩。而这么大的功绩,却不被袁宏等人重视,我大约只能归因于陶家一脉相承的淡泊名利了吧。(但是陶侃的儿子却是个很在意老爸名声的人——陶侃是陶渊明曾祖)

        功劳之巨而淡泊至极,怎不引得“为史所赞”呢!(就陶侃而言,“功劳之巨”自然没错,但“淡泊至极”却是别人所赐,而非本意。书铭此处可以再斟酌一下)

        大量的阅读并不是为了考试,但是大量的阅读时不时地帮助了考试。几年前的中考课外文言文“我不杀伯仁”那段正是我们讲过的《世说》段落,而书铭的阅读,又完全可以解决今年课外文言文的疑难处,让文章读起来格外的轻松。

        所以,我们在阅读的路上,顺便解决一些考试问题,不亦乐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