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心灵的奥秘,朱熹、王阳明成圣对我们的启示

 lvlin6000 2021-07-01
揭秘心灵的奥秘,朱熹、王阳明成圣对我们的启示

修行

从格竹说起

大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今年的大明似乎风平浪静,除了南方的土人发生了叛乱,对于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土人叛乱并不是什么少见的事情,史官打着哈欠记载下了五年,广西土人反,似乎没有其他需要记载的了。

二十一岁的王阳明还没有觉醒到成为圣人的地步,依旧在践行程朱的理论,思考着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天下间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道理,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天道的奥秘。一心想要做圣人的王阳明看到门前成片的竹子,想到万事万物皆有理,于是即取竹格之。第一天他想着竹子的理,竹子看着他;第二天他依旧思考竹子的理,竹子随风对着他摇摆………….一直到了第七天,竹子依旧看着他,他却不能再去格竹了,他病倒了,病倒前,他明白了格竹是格不出道理的,原来程朱是错的,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王阳明格竹的故事。王阳明想要寻找世界的'天理',于是践行朱子的格物之说,却没有得到至理,直到多年之后,他才思考清楚了自己认识世界,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去修行?怎样获取世界的'至理'?

揭秘心灵的奥秘,朱熹、王阳明成圣对我们的启示

王阳明格竹

朱熹的修行方法

古代哲学家最大的追求就是获取天地的奥秘,明白天地之间的至理,也就是老子所谓的'道'。为了追求大道,无数仁人志士穷尽一生去追寻,故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对道的痴迷。曾子在《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说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明明德',人在达到至善之地,然后弘扬这种道。怎样才能达到'明明德'呢?

揭秘心灵的奥秘,朱熹、王阳明成圣对我们的启示

大学给出的答案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想到达到'明明德'的境界,需要一步步的来,从最小、最微之事做起,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然后明明德。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讲到:'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想要获取知识,必须要追求事物的道理,即格物,所以朱熹修行的方法就是从格物做起,对事物一件件穷其至理。

朱熹言:'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也就是说要修行到'明明德'的境界都需要从最开始的格物做起。由于'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所以格物需要根据已经知道的道理去追寻,而且提到一个'极',就是追求事物道理到达最深的意思。以上为朱熹的修行方法。

揭秘心灵的奥秘,朱熹、王阳明成圣对我们的启示

《大学》的三纲八目

王阳明的修行方法

王阳明在连续七天的格竹之后,认识到朱熹的方法是错误的,格竹并不能格出什么'至理'出来,反而让人病倒。《传习录》中也记载王阳明格竹成疾后悟出的修行方法:

' 某因自去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揭秘心灵的奥秘,朱熹、王阳明成圣对我们的启示

龙场悟道

可见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得出的修行方法就是'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也就是平常说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万事万物都去心上寻,如果只是从事事物物上求至理,就有些偏了。然而人心有理也有一定的局限,若婴孩、痴儿又如何有心中之至理?人心中的至理来自于传统、风俗、教育,后天的发展会影响人心至理,如果一个人一直生活在以恶为美的地方,恐怕恶就是至理,所以后期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说法,《传习录》记载:

'先生曰:'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最后王阳明得出来的修行方法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不断去提高良知的水平境界,并不断的去践行他,等到良知提升到至善的境界,也就能够'明明德'了。

揭秘心灵的奥秘,朱熹、王阳明成圣对我们的启示

王阳明于致良知

我们的修行方法

圣人有自己的修行方法,即使我们不希冀能够达到人人成圣的地步,但是我们也需要有我们的修行方法。我们要认识这个世界,就必须要了解世界的事事物物,但是我们不是究一物而益穷其理,不是无所不用其极,我们是要其已知之理而穷之,就是要根据已经知道的道理去检验道理、认识道理,找到万事万物本质的规律,找到其普遍性和特殊性,修行自身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比如我们认识树木,我们要找到一棵杨树,寻找他的道理,他的现象:从土壤中长出、有主干、主干有条纹有枝叶等,再去观察其他的树,从万棵树中找到其普遍的道理和各自特殊的道理,如都有主干和枝叶,枝叶为绿色等,再去寻找其内部的特殊性,如:有的主干笔直、有的主干弯曲、有的叶子比常绿等等,再寻找其本质规律,这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是我们的'格物'。

揭秘心灵的奥秘,朱熹、王阳明成圣对我们的启示

明白了事物的本质规律之后,我们还需要去运用它、践行它、提升它。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之日用,就是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一个认识就必须去践行道理、检验道理,知而不行,只是不知,在践行道理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发现已知道理的不足之处,就需要去改正它、提升它,从他人的经验或者认识中去对照,去检验我们的认识,去一点点的充实我们的认知,意达到至善的地步,这也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我们的观点是杂而用之。就如毛泽东同志在《毛泽东选集》讲到的战争方法: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我们的修行方法就是在修行中学习修行,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学习认识世界。

揭秘心灵的奥秘,朱熹、王阳明成圣对我们的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