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钱唠嗑一小时后,我想给心理咨询师打个差评...

 长沙7喜 2021-07-02

我们时常会被一些心理问题所困扰。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或是追求个人成长,或是想要减轻症状,或是渴望改善生活品质于是,我们去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然而,在心理咨询初期,来访者们常常发现,咨询师们从不告诉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很少/不愿意给到来访者一些具体的建议或意见

因此,有不少来访者会对心理咨询感到“无效”、“不满”、“期待落空”,觉得咨询师给不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的状态好像也停留在原地,对咨询师群体产生怀疑。

站在早期接触心理咨询的来访者的角度上来说,“这种情况”确实不好接受:

跟朋友聊聊天都能收获很多有用的“建议”,展开一些思考,为什么花钱跟心理咨询师“唠嗑”却毫无效果、成了“白聊”呢?

这种情况确实很常见,那么咨询师不直接给来访者意见,到底正不正常呢?


图片



先说结论:其实这是正常的。

在心理咨询中,一些受情绪或人际问题困扰的来访者,总是希望咨询师能即刻给出一个明确且快速的解决办法。他们认为,只要按照咨询师给出的方法去做,就可以解除烦恼。

然而,一刀切的思维带来的咨询结果,只是解决浮于表面的问题

在大部分的咨询中,来访者咨询的都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某一具体问题,例如情绪问题、心理问题、婚姻问题等,这些问题往往是经年累月形成的,是长期以来的内心淤积。

这些情绪往往是没有得到正常的表达、梳理,甚至是压抑的

从来访者的角度来说,当这些情绪以各种症状的方式宣泄出来时,如果注意力只在尽快消除症状上,反而是很难察觉到症状背后的成因的。

只去除症状,而不去探索和面对引发症状的原因,实质上根本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当再遇到此类事情时,问题思维仍然是占据主导地位。

从咨询师的角度来说,他们也确实很难给来访者给出一针见血的指导性建议。

因为,能困扰来访者许久的问题,都不会是简单就能解决的问题,短短的几次咨询,几乎不可能产生改变,扭转来访者自身存在已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更何况,个体的经历千差万别,咨询过程中个案要达成的目标也截然不同。


图片



不给来访者提建议,也源于经典的心理咨询理论。

但是,如果心理咨询师不给出具体意见,受访者的情绪问题、困扰和创伤又是如何进行改变和解决的呢?

精神分析流派的核心是“潜意识意识化”。

咨询师运用自由联想、释梦、移情分析等手段引导来访者将压抑在潜意识身处的内心冲突浮现到意识中。

潜意识被意识化,来访者对原本潜意识中的欲望有了意识层面的觉察,改变就可以发生。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都知道,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宜的氛围,让孩子保留他的好奇及想象,就能慢慢培养孩子探索未知事物的勇气和能力。

心理咨询本身也是类似于一个重启对自身探索不断从那些纷纭繁杂现象背后的真实内心和情感冲突探索,寻找引起当前困扰真正原因的过程。

在咨询过程中,受访者将会和咨询师一起“工作”,去察觉哪些原因导致了现在的问题,是特定的思维方式?是面对担忧时的逃避情绪?还是情绪的表达与处理,沟通风格等等....

咨询师会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受访者会慢慢了解那些让他们自己感觉良好/不好的点,从而用一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应对策略来应对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不会像普通医生一样开具明确的诊断证明和治疗药物,但会慢慢帮助来访者探索自己,这更像是一个从不自知走向自知的过程,来访者也能在这一过程中慢慢自我成长。

人们的语言和行为都是由意识或潜意识指导而产生的,而问题产生的根源,往往是在意识或潜意识层面;

当咨询师直接给出意见,就有可能扼杀了来访者探索自己的意识和潜意识层面的问题,剥夺了来访者自我成长的机会,来访者的领悟力和自我觉察能力,也没有办法很好的发挥出来。

咨询的过程也是对来访者人格重塑的过程。

咨询师承担的角色不仅仅是指导教育者,还是共同探索的伙伴来访者所做的决定一定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咨询师的选择。 


图片



那么,咨询师是不是绝对不能给受访者建议呢?给了受访者建议的咨询师,就一定对受访者不利吗?

答案是否定的。

比如,认知行为流派的咨询师就经常给来访者提建议。

认知行为疗法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在会谈结束时有好的感受并让他们在接下来的一周中过得更好。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会帮助受访者制定未来一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会谈给来访者赋能,让来访者发觉自身拥有的资源,从而去试着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里你可能会有点迷糊,前一段还说咨询师不能给受访者建议,这一段怎么相互矛盾了呢?

其实不然,这和咨访过程中的目标和咨询师的工作模式有关。

以目标来说,心理咨询师主要的工作对象是人及其心理,焦虑了就处理受访者的焦虑的情绪,抑郁了就解决受访者的抑郁心理,而不是处理让受访者焦虑/抑郁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事情。

在这一层面上,咨询过程是一个以始为终的过程,建议与否也是反哺于最终目标的一个行为,没有必要,就不给,有必要,就适当的给。

从咨询师的工作模式方面来说,一些咨询师喜欢用“先了解足够的信息,再引导来访者”,而有些则喜欢“先给受访者一些方向上的意见,在咨询过程中再不断调整”

当然,不管是哪种工作模式,都是以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以导向的,所以,咨询师是否需要给出建议,是需要根据来访者特点及咨询目标,依照具体情况来定的。


写在最后


在咨访关系中,受访者常常会感到迷茫,咨询师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到底能不能帮助自己解决自身的问题?

通过“咨询师是否会给来访者提出建议”这个角度,你可能已经发现,在咨访关系中,咨询师的角色更像是一根拐杖,一位画师,要做的事情始终是助人自助

拐杖可以帮助你行走,但你始终要离开拐杖,否则,你就会跌倒,你永远也不能自己走,甚至,你不会发现,原来跌倒也没那么可怕,跌倒还可以爬起来。

随着大量时间的孕育,这位画师也在慢慢的塑造你的形象,在咨访关系中的不断画、不断确认,让你慢慢发现自己是怎样的,对自己更了解,从而逐渐走向自知,最后把这段“成长”内化在自己心中。


 - The End -


文末互动

图片



你接触过心理咨询吗?

在初期的心理咨询中,你有过哪些体验呢?

快留言告诉我们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