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往给学生太多的建议,而忘了他们更多的时候其实需要的是鼓励。 当我们找到学生聊天的时候,面对学生的困难、疑惑,我们往往喜欢给学生很多建议,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实践,以人生导师的角色给出建议。殊不知,学生从小到大不知道听过多少大道理,到了高中十五六岁的年纪,在过去十五六年里,关于好好学习、努力读书的大道理他们不知道听了多少遍,他们的父母、老师、亲戚,都对他们说过很多遍,我们老师再去说一遍,其实激不起他们内心的任何波澜。就像你对烟民说“吸烟有害健康,要尽早戒烟”一样,这些话在他们听来就是一堆正确的废话,没有几个人是因为听了这些大道理就真正戒烟了的。以我自己为例,我戒了烟并不是因为刚知道这些大道理,而是在一些特定的事件中,看到一本书上的某一句话,这句话在当时击中了我的灵魂,我当下就立志戒烟。而学生也应该是如此,不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这些大道理,而是因为这些道理没有击中学生的灵魂,没有在一个瞬间触动学生,而如果我们把学生之前听过很多遍的道理再给学生讲一遍,那肯定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观念塞进别人的脑袋里,而我们老师出于职业习惯,最喜欢做这样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老师给学生讲过很多大道理但是最后学生都听不进去,我们自己对此又会表示很失望,但是又可以安慰自己已经尽力,只是学生自己不争气而已。不得不承认,强行灌输自己的一套理论、道理给学生,往往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缺的不是道理,而是某一个顿悟的瞬间,这个引起顿悟的事件可能是某一件事、某一句话、某一本书、某一个行为。所以,与其给学生灌输大道理,不如想办法多创造一些可以触动学生心灵的场景。 鼓励和建议是有区别的。我们老师习惯做的事情就是给建议,而忘了学生更加需要的是鼓励。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好的做法要及时鼓励。渴望被人肯定是人的天性,如果我们顺应这种天性并且毫不吝啬对别人的赞美,对方可能会对你表现出更多的好感来。 建议和鼓励还能体现出身份上的不平等。建议一般体现的是上下级关系,鼓励更多可以体现出朋友间的关系。渴望被人尊重和肯定是人的天性,鼓励可以满足人们这种欲望。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和自己玩的好的朋友,我们之所以和他们玩的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和他们相处的时候能够找到自我满足感,在聊天娱乐的时候别人有意无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可能让你觉得受到了尊重。我们是这样,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