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否还在盼望长大的童年?

 AlanZhu1978 2021-07-02
六一儿童节。现在当然是没资格过这个节了,但还可以回忆,用这首最烂熟于心的唱童年记忆的《童年》。


池塘,知了,操场,秋千,蜡笔,万花筒,下课,放学,考试,还有长大,都是童年时候的主题词。罗大佑用貌似轻松的语气把他们串了起来,实则是费尽心思,据说这首歌写了三年(也有说法是五年),进了录音室还又加了一段。为的就是词曲贴合,琅琅上口。

国语歌,往往是先有词后有曲。彼时民歌运动,拿一些现成的诗作,或很多文学工作者也纷纷投入作词,但谱上曲虽然意境十足,艺术气息很浓,总是不够上口,不易流行,也限制了歌的传播。罗大佑一开始就想改变这个局面,早期的作品也有改编徐志摩、余光中的诗,但传唱起来要容易得多,更难得的是不失原来的韵味。



就这样苦心琢磨的创作,当初内陆拿来的时候,由成方圆演唱(我最早听的就是这个版本),还给删掉了一段。福利社(就是类似小卖部吧)、诸葛四郎还真不太熟,可是隔壁班的男生或女生总还是熟悉的,只是“初恋”两个字,在唱童年的歌里是不允许有的,即使是现在估计也难逃一劫吧。也可能是回头自己的孩子听到这句歌词,当着孩子妈问自己初恋是谁,回答不回答场面都有些尴尬,干脆删了免得麻烦。


首唱张艾嘉,收录于她在滚石的第一张专辑《张艾嘉的童年》,也大概是刚成立的滚石第一张个人的个人专辑。之前她也出过两张专辑,但主要还是和影视作品配套出的,远没有这张由专业公司制作从策划到宣传的细致,也远没有这张童年带来的效应。更难得的是曲目风格的一致性,比如另一首同样优秀类似主题但沉重得多的《光阴的故事》。



而这么重要的专辑,滚石唱片的头炮,交给的是刚下决心放弃医师职业专心从事音乐的罗大佑担纲制作,足见对年轻人才的重视和信任。当然这也是有前期考察的。从罗和朋友组乐队开始,也摸爬滚打有将近十年了,但他并不太喜欢民歌运动时期那些风格,所以一直自己玩自己的。

当时的巨星刘文正有部电影需要配乐,罗的乐队朋友里有刘的熟人,就推荐了罗,于是开始有了《闪亮的日子》。而这部电影的女主角就是张艾嘉。后来张艾嘉要出专辑,还专门用了罗的比如著名的《歌》《风儿轻轻吹》,但当时制作太不用心,都是后来重新编曲制作之后才引起注意。


大概就是这个时候,俩人也暗生情愫。张曾坦然承认爱慕罗的才华。但张最大的优点就是收放自如控制自己的感情,当时还没从医科大学毕业的罗的才华毕竟还是不能当饭吃的。很快她就转投一个大她十多岁的离异男的怀抱,但这个婚姻也就持续了五年(也有说是三年)。

不过这三五年也正是张的事业突破最大的几年,尤其是打开了香港市场。所以分开也可能是张无法在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回归家庭吧。这三五年的突破也包括在唱歌上。

这时候罗大佑又出现在身边,并且带来这首《童年》,还说这首歌五年前就是为你写的,我一直在打磨每一个词,终于等到了它的主人。但那时候张毕竟是已婚,两个人的合作仅能限于工作,罗只有把这首情绪藏在歌里,留下一首《小妹》“我们有温暖的过去,我们有迷惑的现在,与未知的将来。”

对于罗大佑来说,童年就是在医师父亲的期望下长大的,虽然从小并不富裕的家里就买了钢琴,也没反对小孩学音乐,做医生比做音乐会在社会上更受人尊敬,就是这个朴素的想法,让罗大佑一次一次做出不合自己心意的选择,18岁的时候就观摩自己做手术,可能也是罗大佑词曲如手术刀一般精准的原因吧。然而他的父亲临终前不忘对护工说,罗大佑写歌都是我教的,——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形象。

《童年》让听者开心就在于通篇都是开心的回忆,没有强说的愁,也没有不符合年纪的志,轻松到底,就连“盼望长大的童年”这样的苦也是引人发笑的。但《童年》让听者伤心也是在于通篇只有开心轻松,没有一点点愁。这样的日子只能是在童年了。

《童年》还有一个粤语版,老歌手蔡国权演唱,填词是黄霑。黄霑对于他改编的这个版本还是很满意的,当年都想这首歌去报名参加最佳填词奖,但被人劝道再好的词灵感萌发还是来自国语版,才作罢换了另一首,照样获奖,换上的作品就是《俩忘烟水里》。


前两年60多岁的罗大佑在演唱会上弓着背,再唱起这首歌,镜头扫过之处,竟都是偷着抹泪的中年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