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历过那么多阻挠,马季那段著名的相声,才被全国人民听到

 郑捕头 2021-07-03

相声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其间相声艺术最为沉寂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就是十年文革的前五六年时间,连同相声在内,很多艺术都不见踪影。而在那段时期有一段相声横空出世,对相声艺术的复苏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那就是马季、唐杰忠合说的《友谊颂》。

经历过那么多阻挠,马季那段著名的相声,才被全国人民听到

《友谊颂》是一段典型的歌颂型相声,表现的是中国铁路人帮助非洲人民建铁路的事迹。尽管如今听来它的主题过于的正,而且硬包袱儿并不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这个作品,相声还会在那段非常时期沉寂更多年。

那么,《友谊颂》是如何产生的呢?其间又受到过怎样的阻挠和挫折?

01

马季的不少相声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而这段《友谊颂》则是改编而来。1970年代初,铁道部第三设计院业余宣传队的两位作者,写出了《坦赞铁路传友谊》的相声。马季听到后感觉别具一格,与原作者商量之后,由马季来改编,《友谊颂》被创作出来。

经历过那么多阻挠,马季那段著名的相声,才被全国人民听到

然而,这段作品从创作出来到被全国人民听到,历经了一段非常曲折的过程。

经历过那么多阻挠,马季那段著名的相声,才被全国人民听到

02

最主要的阻挠来自四人帮的审查。有一天,包括《友谊颂》在内的好几个节目在二七剧场接受审查,经过一番演出观摩,这段相声最开始的几句垫话,就被指出有问题。

经历过那么多阻挠,马季那段著名的相声,才被全国人民听到

在台词里,马季说,很长时间没跟大家见面了。唐杰忠说,可不是嘛,最近你到哪儿去了?马季说,我出国了。

审查意见认为,马季一张嘴就说这样的话,让观众意识到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这些演员,这反映了马季他们对文革抱有情绪。

于是,这段垫话被强行改为——

马季说,革命的文艺工作者要向生活学习。唐杰忠问,您最近到哪儿去了?马季说,我出国学习去了。

03

除了垫话,审查意见还对《友谊颂》做了几乎全盘的否定。意见称它是一个充满大国沙文主义的作品,只说中国援助坦桑尼亚,这不正确。另外台词里狗撵鸭子呱呱叫也不合适,因为只有帝国主义才是狗,需要改成”鸭子下水呱呱叫”。

经历过那么多阻挠,马季那段著名的相声,才被全国人民听到

另外,相声里说那人为什么感觉特别热,说是他靠着轮船的烟囱呢。审查人员质问,万吨巨轮有烟囱吗?为此马季还专门问了专业人士,被告知当然是有烟囱的。即便有烟囱,审查人员又说援外人员没事跑烟囱上干什么,这是破坏英雄形象。后来这段台词就改成,是因为非洲朋友对我们热情洋溢,我们热血沸腾,所以热到一块儿去了。

04

如果严格按照这样的意见,人们是不可能听到《友谊颂》的,那又是怎样的机缘使得它又有机会见到天日呢?

那时候,每逢“五一”和“十一”,北京各大公园都要举行游园联欢会,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负责拍摄现场活动的纪录片,其中穿插的文艺节目需要提前拍摄。摄制人员不知底细,把《友谊颂》也列为拍摄对象,马季连忙跟他们说,这段相声没有审查通过。

经历过那么多阻挠,马季那段著名的相声,才被全国人民听到

而摄制人员说,拍摄计划已经列了,反正还要审查,我们先拍下来吧。随后,这段素材放在纪录片中由另一拨审查人员把关,居然没有给出任何意见,很快就获得通过。就这样,《友谊颂》总算在夹缝中求得了生存。

既然演出片段可以进入纪录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就以《友谊颂》已获主管部门通过为由,申请在电台中播放。而后,这段相声终于面向全国播送出来。

播出之后,《友谊颂》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人们已经很多年没有听到过相声,很多人奔走相告,他们又能听到让人开怀大笑的相声了。

经历过那么多阻挠,马季那段著名的相声,才被全国人民听到

05

可以说,马季、唐杰忠1973年表演的《友谊颂》,吹响了相声艺术复苏的号角。对于当时的有些年轻人来说,他们在那之前都没有听过相声,误以为它是相声的开山之作。

经历过那么多阻挠,马季那段著名的相声,才被全国人民听到

从那之后,相声逐渐有了声音,并在七十年代末至整个八十年代,开创了相声发展的黄金时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