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延洲┇匠人系列之——染布师傅

 新用户7391BFGL 2021-07-03


匠人系列之——染布师傅

安徽怀宁  吴延洲

  暑假因机缘凑巧了趟神农溪,一路欣赏,溪流两岸,山峦耸立,逶迤绵延,层峦叠嶂。领略了龙昌峡的险、鹦鹉峡的秀和神农峡的奇,峡中深潭碧水、飞瀑遍布、悬棺栈道、原始扁舟、土家风情。神农溪以峡谷风光、纤夫文化、土家歌舞、龙舟竞渡为主题定位,颇具特色。其中船工号子、纤夫拉纤在整个长江三峡已绝迹多年,而神农溪上的纤夫拉纤项目因旅游发展的需要被保留至今,是三峡地区保存最好的纤夫“活化石”,并以民歌《纤夫的爱》唱遍全国,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船工号子、激流闯滩、纤夫拉纤作为神农溪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其它任何景区不可替代的独特旅游项目。
  沿途有许多土家族的吊脚楼,上得岸来通常是一个宽大的广场,广场上民间工艺品琳琅满目,见得最多的是一种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异常素朴的服饰所吸引,那是什么布做成的,怎如此美丽端庄。
  “是蜡染”,导游不失时机地介绍,并热情地推销着。
  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有关用布染色的事儿,那时农村现成的布品种不多,且是难得之货,一般的乡下人是没有能力来享受的,要穿衣服只能是用自家织出的土布,乡下称老布,这种布得来并不易,得先种棉,采花、压花制绒,并将棉绒纱出线来,再在土布机上织成的,颜色偏暗黄的那种白布,不过做内衣这种颜色正合适,可做外衣那就不怎么雅了,惨白的颜色与丧服无异,特别是乡下孩子只能在过新年的时候才勉强拥有一套新衣,可大年初一穿上如此衣裳是犯忌讳的。不过功劳智慧的乡下人有的是办法,从街上小店里弄来颜料,将布染一染改变一下颜色,就算解决了这一难题。


  通常染的都是青色或蓝色,从没见过红色或其它的比较鲜艳的色彩,问过大人们,大概是从现实出发,乡人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多在泥里水里,经常是汗水湿衣背,深颜色的衣服耐脏,如此而已。
  染布在当时是家庭妇女必备的手艺,她们从街头的小门面的商店里,上一,二角钱便能拿回一大包蓝粉或青粉。
  染布开始了,将锅中的冷水烧开了,将粉倒入,只见锅中如浓烟从底部升起,在水面荡开,向四周扩散,赶紧搅拌,一锅蓝汤冒着泡儿,发着热气,一股怪怪的味儿,直刺人的鼻喉,忍不住打了几个连续的喷嚏,眼睛辣辣的直想流泪。将头偏到一边,左手将布放入热水中,右手拿木棒按入水中,并搅拌搅拌。一匹一匹布就变成了灰蓝色。浸了片刻捞起,那布兀自热气腾腾。染色最后一道工序是漂洗,将整匹的布放入水中,不停地摆动,蓝色会将水面覆盖,半天才消融。
  傍晚妇女们将布收下,折起放在木柜中,待到腊月请来裁缝师傅,家中多数人都能拥有一件新衣了,那也是家庭中最快乐的时候。


  染布也是讲究技巧的,水温要拿捏得准,粉量的大小,搅拌得是否均匀,布在热水中浸的时间也有讲究的,否则染出的布色泽不均,那穿在外面是不好看的。最忌是花了色,还得重新染,所以古人从染布中总结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染不可不慎”,是染布的要求,更是做人的镜鉴。
  因为染布没有过高的技能,因而也没有特别出色的师傅,都是家庭主妇亲自操作,也就有特别好的故事可讲了。倒是家中有关穿衣的事儿,时常浮现。
  乡下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一般都是长子(女)添置衣服,小了再给弟弟妹妹,由于家中的姊妹多,最耐磨的衣服也穿不了四个人,一次衣服在与同学的决斗中,碎成片,在母亲的责怪声中,忍不住发出了悲鸣,那都是哥哥们穿过的,一碰就烂,怎么能怪我呢?母亲一下子呆住了,显然我的愤怒刺痛了母亲,母亲一直默默地做着饭,到晚上也没吱声,那里我们都属于少年不知愁滋味,早早地睡下了,可早晨醒来,发现母亲不见了,寻至屋后的树木,见群鸦乱飞,叫声凄厉。听大人说,乌鸦翔集,盘旋不去,那是说明有人要出事了,莫不是母亲出事了,一种不祥迅速占据了心头,不禁大哭起来。母亲只要你回来,我再也不要新衣了,再也不会为了衣服与人打架了。
  早饭时,母亲回来了,抱着一包不知包装什么的尼龙袋,紫黑色灰蒙蒙的。母亲却极兴奋:将这些袋染染就能做几件新衣了。你们兄弟姐妹一人一件。
  这次真切地看了一次母亲染布的过程,足足忙活了一整天,母亲将布染成了蓝色,自己的手也成了蓝色了,经月乃消,那年过新年的时候,我们都穿上了尼龙袋改作的新衣,让伙伴们羡慕不已,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浑不知生活的艰辛。
  而今乡下人也过上了好日子,无论是花色还是面料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可总忘不掉那昔日的土织布,温暖舒适的感受一直浸染在心头。
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吴延洲,小市中心校副校长。出版作品集《静等花开》。

孔雀文化投稿须知(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