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一早读晚读材料1:天才与汗水

 一中大语文 2021-07-03

高中拓展悦读1

天才与汗水


一、思维探索

培养批判性思维需避免的24条常见逻辑谬误

第一条:稻草人

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

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第二条:错误归因

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是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二、古韵寻音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①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②,杜鹃声切③。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④、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⑤。更长门翠辇辞金阙⑥。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⑦。向河梁、回头万里⑧,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⑨,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⑩,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释】

下自注:“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鹈鴂,指伯劳。

鹧鸪:鸣声凄切,如说“行不得也哥哥”。

杜鹃:其声哀婉,如说“不如归去”。

马上琵琶:用王昭君出塞事。

 “更长门”句:用陈皇后失宠事。

“向河梁”句:引用李陵别苏武事。

 “易水”句:引用《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事。

【译文】

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别的痛楚。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汉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身败名裂。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如今茂嘉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

【赏析】

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

词的开头几句:“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采用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说它是“赋”,因为它写送别茂嘉,是在春去夏来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三种鸟声,是写实。鹈鴂,一说是杜鹃,一说是伯劳,辛弃疾取伯劳之说;说它是“兴”,因为它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人迟暮之感。

伯劳在夏至前后出鸣,故暗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意,以兴下文“苦恨”句。鹧鸪鸣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鹃传说为蜀王望帝失国后魂魄所化,常悲鸣出血,声像“不如归去”。词同时用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感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着“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是上下文转接的关键。

它把“离别”和啼鸟的悲鸣作一比较,以抑扬的手法承上启下,为下文出的“别恨”作了铺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两句,有人认为写的是两事:其一指汉元帝宫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离开汉宫的事;其二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幽闭长门宫。也有认为只写一事的,谓王昭君自冷宫出而辞别汉阙。

今从多数注释本作两件事看,“看燕燕,送归妾”,写的是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美而无子”,庄公妾戴妫生子完,庄公死后,完继立为君。州吁作乱,完被杀,戴妫离开卫国。《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即为庄姜送别戴妫而作。“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引用了汉代另一个典故。汉李陵抗击匈奴,力战援绝,势穷投降,败其家声;他的友人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节不屈。后来苏武得到归汉机会,李陵送他有“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之语;又世传李陵《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长当从此别”等句。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写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相传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荆轲临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上这些事都和远适异国、不得生还,以及身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别恨”。这些故事,写在与堂弟的一首送别词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沉重、悲壮之情。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又是承上启下的两句。句中说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间的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不是泪而是血了。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省力的铺垫。“谁共我,醉明月?”承上面两句转接机势,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点破题目,结束全词,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到题中来,有此两句,词便没有脱离本题,只是显得善于大处落墨、别开生面而已。由此可以看出,辛弃疾不愧为宋代一代文豪!

辛弃疾的这首词,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气氛强烈外,还得力于它的音节。它押入声的曷、黠、屑、叶等韵,在“切响”与“促节”中有很强的摩擦力量,声如裂帛,声情并至。古人对此词推崇备至。

【名家点评】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评此词:“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

王国维说:“稼轩《贺新郞》词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

三、热点时评

枫丹白露

有一个普遍的事实,那就是各种以“阳光巴黎”、“欧罗巴风情”、“东方曼哈顿”、“加州豪墅”、“枫丹白露别墅”之类命名的小区层出不穷;对西方的想象不仅划分了时代,空间指向性也更加明确和精密。在命名的地图上,名词的宏大叙事正在逐步变小,也就是从国家转向了州省和区县,并且向业主们暗示了都市性(“广场”、“花园”、“公寓”、“大厦”、“城”),豪华性(“别墅”、“庄园”、“豪园”、“豪庭”、“帝庭”、“皇城”、“帝都”),气候境况(“阳光”、“月光”、“彩虹”、“雨林”)和地理境况(“滨江”、“流水”、“左岸”、“东湖”、“丽水”、“森林”、“山庄”)。所有这些命名修辞都旨在制造一种地位、尊严、富有和迈入西方生活领地的幻象。

参考点评:你见过类似的小区名称吗?中国人的暴发户心理和崇洋心态,是不是在这样的命名里暴露无遗呢?当然,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无可厚非,但文化诉求的外倾性和趋富特点,不正说明中国人的文化底蕴之薄弱,以及传统文明的某种弱势吗?

关键信息(原点):

我的联想(旧知):

我的想象(发现):

四、美文品读

天才与汗水

               清风慕竹

曹玮是北宋朝的一员名将,历史记载称其“平居甚闲暇,及师出,多奇计,出入神速不可测”,平时看着很悠闲,可等到出兵征战,往往奇谋妙策迭出,进退神速,鬼神难料。简单一句话,曹玮打仗,拼的是智,不是力。

  曹玮驻守镇戎(今宁夏固原一带)时,有一次和夏军交战,敌人一击即溃,跑得比贼都快。曹玮于是下令驱赶牛羊、捡拾辎重,一样东西也不能落下,结果原来严肃整齐的军队,瞬间变成了乱糟糟的搬运队,阵形尽失。夏军本来已跑出几十里之外,探听到曹玮贪图战利品,队伍混乱不堪,立刻回师偷袭。夏军大队人马很快追了上来,曹玮听到敌人的马蹄声,派人迎上前说:“你们来回奔波,一定很累吧。我们不想趁别人劳累时占便宜,请让兵马好好休息,过一会儿再决战。”夏军主将正为士兵疲困忧虑,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过了好一会儿,双方才鸣金开战,结果只一个回合,夏军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只剩下残兵败将落荒而去。手下人高兴之余又很不解,为什么要让西夏人休息好了才开战呢?曹玮解释说:“我知道西夏兵疲惫不堪,于是故意装出贪图小利的样子引诱他们。等他们果然上当又追回来时,差不多又要行军近百里路。这个时候,如果让他们鼓足余勇即刻交战,胜负之数犹未可知;他们刚刚经过长途跋涉,这时如果稍事休息,就会下肢麻痹,无法站稳,人的精气神也会比较低迷,此时才是取胜的最好时机。”

  这简直就是一个生理学兼心理学大师,不仅掌握敌人的心理,还十分清楚人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身体状况。这种战争毕竟还属于真刀实枪,更有的时候,曹玮只是写几个字、说几句话,就能杀敌于无形,神妙无比。

  曹玮镇守渭州(今甘肃平凉、宁夏泾源一带)时,与夏将靺鞨作战。靺鞨智勇双全,领兵十万,曹玮知是劲敌,有意避其锋芒。一天,他听说靺鞨偶染风寒,卧病在床,不由心生一计。他命人在寨前设了一个祭坛,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并亲自登坛祷告。之后只留下少数士兵守寨,当晚夏军劫寨而去,不仅得祭物银器近千两,更重要的是还得到了曹玮的祭文。祭文很快被呈送到了夏主那里,内容竟然是祈求上天保佑靺鞨,有病快点好。夏主二话不说,一刀结果了靺鞨,靺鞨部下纷纷归降宋朝。这一仗,曹玮兵不血刃而破夏十万大军。

  曹玮假敌人之手而灭己之敌,以无兵而胜有兵,用兵如神,莫过于此吧。不过曹玮最令人钦佩之处,还在于他的远见。

  宋仁宗时,党项李元昊反叛。负责军事的枢密使王鬷极为震惊,因为他想起十年前曹玮曾对他说:“我在陕西时,河西的首领赵德明曾派使者带着马匹来交易,因为生气使者所得的利润微薄而要杀他,没有人劝阻此事。德明有一个儿子才十多岁,极力劝谏说:'用马匹去资助邻国,已是失策,现在更要为钱杀守边人,那以后还有谁肯为我们效力?’我听了他的话,心想这个孩子心志不凡,就找了个擅长画像的人画下了他的容貌。这个孩子一定会成为我们的边患,您生有一副权贵的相貌,不到十年,定会总揽军事,希望您好好注意。”当时王鬷不以为然,现在再看,当初曹玮所画的人就是元昊。

  以一个小孩子的一番话,而预见十年后的大势,曹玮的见识可谓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因为如此,曹玮“为将四十年,无败衄”,堪称神将。

  有人说曹玮的成功源自于天才,在我看来,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喜欢读书,史载其闲暇之余手不释卷,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思考上,这让他通晓《春秋三传》,尤其精通《左氏春秋传》。被现代人称为游泳天才的迈克尔·菲尔普斯曾经说:“如果你休息一天,实力就会倒退两天。”这才是真相吧,世上所有的天赋,如果不被汗水浇灌,那也不会开出绚烂的花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