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6年第7期, 现做部分摘编; 1.1 NECT 在NECT图像中,新形成的血栓呈现为受累血管内均质的高密度灶,被称为索带征或静脉高密度征(图1)。在文献中,索带征和静脉高密度征的使用不一致,既用于描述静脉,也用于描述硬膜窦。有学者建议将索带征用于硬膜窦,而静脉高密度征用于静脉。上矢状窦后部血栓形成可出现高密度三角征或高密度δ征。索带征或静脉高密度征以CVST早期(即发病后第1周)最多见,第2周时血栓先变为等密度,然后变为低密度。
1.2 对比增强CT(contrast enhanced CT, CECT) 空δ征是CVST在CECT上的直接征象,其中心因硬膜窦内血流很慢或缺失而呈低密度,周围环绕着对比增强的三角形区域,通常见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在发病后数天内可能不会出现空δ征,但一旦出现,即可持续存在数周。 1.3 CTV CTV通常表现为受累静脉结构的充盈缺损。CTV尤其适用于亚急性期或慢性期患者,因为此时硬膜窦血栓密度差异较大。CTV在检查CVST方面与MRV相当,甚至更优,特别是在评价较小静脉、下矢状窦和非优势横窦时。与MRV相比,CTV几乎不受血流伪迹的影响,而且检查所需时间短,特别适用于急诊。 图3 硬膜窦血栓形成的CT静脉造影图 2.1 直接征象 表1 不同阶段和MRI成像序列血凝块信号强度特征[8] 2.1.3 T2*WI 大量研究显示,T2*WI对于CVST的诊断非常有价值。特别是对于急性期CVST患者,此时血栓在T1WI图像中呈等信号,而在T2*WI图像中则表现为均质和显著低信号的管状结构(图4),因此可用于早期患者的检查。 这种血凝块的低信号改变在早期CVST患者中的一致性非常高,但在亚急性期或慢性期则不然。 需要注意的是,T2*WI也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极少见的假阴性。在T2*WI图像中,慢性脑凸面SAH或皮质表面铁沉积症与CoVT非常相似。为了避免假阳性诊断,T2*WI图像中的线样低信号结构只在下述情况下才被认为是静脉血凝块的直接征象:(1)符合静脉结构的解剖走行;(2)明显的晕染效应(blooming effect)超过了受累血管的正常直径;(3)与其走行垂直的层面横断面呈圆形。
2.1.4 MRV 血栓显示为受累血管节段内正常血流缺失。 潜在的错误:(1)血流缓慢以及与图像获取层面平行的层内血流(in-plane flow)均可引起流动间隙伪影(artificial flow gaps),见于30%以上的非优势横窦(通常为左侧横窦);(2)发育不全的横窦(通常为左侧横窦)也可能会被误判为DST;(3)如果是在CVST亚急性期进行成像,T1WI上呈高信号的静脉血凝块在TOF MRV图像中有可能会被误判为正常血流]。不过,其他序列,例如梯度回波序列、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对比增强MRI和对比增强MRV都会有所帮助]。例如,无血栓形成的发育不全的硬膜窦在梯度回波成像或SWI图像中不会出现硬膜窦内的异常低信号,而慢性期血栓形成的发育不全的硬膜窦在二维TOF MRV图像中呈硬膜窦显著增强和无血流。
DSA曾被作为诊断CVST的金标准,但目前其在CVST诊断中的作用已不再那么重要,并已被其他无创性成像模式例如CTV和MRV所取代。但是,由于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更高,因此DSA在提供动态信息方面仍然优于CTV和MRV,特别是在静脉的侧支回流方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