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每年5月8日是“世界微笑日”。73年前,国际红十字会规定将该组织创始人亨利·杜南的生日——5月8日为世界红十字日,即“世界微笑日”。 这个节日本来是鼓励人们多通过微笑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身健康;但在纷繁的生活压力中,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中,越来越多人丢失了向人微笑、传递友善的能力。 人们发自内心的微笑确实能给人带来愉悦、温暖等美好感觉。不过,作为一名拥有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高效康复17年临床经验的精神心理医生,因长期的职业经验使然,我一看到“微笑”二字就有了条件反射: 生活中有两种“微笑”很可能是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征兆,我们一定要加强识别。 “微笑型”抑郁症 第一种需要警惕的“微笑”是“微笑型抑郁症”,这并非精神科临床中的规范诊断,而是对具备某些特定特征的抑郁症的俗称。 点击可浏览,欢迎关注视频号“晴日心身” “微笑型”抑郁症患者有一个共同点:只要他们不说,外界看不出他们患有抑郁症;即使他们说了,别人第一反应也往往是觉得他们在开玩笑。 他们平日与人相处乐观、开朗,脸上总是挂着友善、灿烂的笑容,给人留下良好印象。这与大众对抑郁症患者的刻板印象(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沉默少言、敏感多疑等)非常不同。 很明显,他们这种微笑是强颜欢笑。一部分原因是刻意掩饰自己患病的事实,生怕别人把自己当怪物看。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从小接受过过度夸奖,十分在意外界的目光,不惜拼力维持自己的美好“人设”。 而还有一部分原因则可能出于一种“执念”,认为自己一定要待人体贴、友善,给人愉悦的感受。这种讨好型人格的“微笑”我们下文还会再讲到。 “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往往只在自己最亲近、最信任的人面前才会表露真实情绪。但这也很难缓解他们长期在外“伪装”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他们的痛苦超过了典型的抑郁症患者,不断自我施压、不敢向外界表露真实的感受会极大地增加其心理压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时间久了,病情不断加重,“微笑”甚至会成为他们实现计划的工具。轻则故意做出积极乐观的态度,令医务人员以为其病情恢复稳定,换来出院或减药的机会;重则用“微笑”令身边人放松警惕,方便执行自杀计划。 这种在“微笑”掩护下的自杀计划成功率极高,隐蔽性很强,对亲友们带来的心理冲击也无比强烈,身边人往往感到不可思议。 所以,如果父母们觉察孩子可能属于“微笑型”抑郁症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如果患者的情绪突然好转,变得理性而懂事,劝说家长上班要紧、不必陪伴自己,又或者他们的热情、高兴等与所处的情境不相符时、甚至不太自然时,更要加强陪护,预防他们作出极端行为。 普罗大众若细心观察,也有可能发现身边的“微笑型”抑郁症患者。他们的阳光笑容可能带有表演、僵硬的痕迹,在别人不留意时,他们可能不自觉地露出疲惫、阴郁、焦虑的表情。 当然,即使发觉身边朋友可能是“微笑型”抑郁症患者,也不要贸然拆穿。这可能令患者的病耻感更强、压力更大。但我们可以注意多给予其关心、照顾,逐渐取得他们的信任之后,再尝试引导他们接受规范的治疗。 还有,有一类患者父母因强烈的病耻感,对孩子的病情遮遮掩掩,这无可厚非。但有的父母违背孩子的意愿,强硬要求患病的孩子仍然要参加社交活动,而且在亲朋好友面前保持礼貌和微笑,这种行为实际上是无知、愚昧,不仅会进一步恶化亲子关系,还会加重病情! 也就是说,这不仅会激活孩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而且还会“旧伤未好,又添新痛”,给孩子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极不利于康复。 讨好型人格的“微笑” 其次,即使未达到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但如果我们总是要求自己微笑、礼貌待人,并一味迁就、体贴他人,这有可能是追求完美的强迫型人格及讨好型人格。 总是满足别人的需求而忽视自己的感受,这肯定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而讨好型人格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密友、情侣、夫妻等),一方面他们会非常在意对方的感受和评价,但另一方面他们容易不自觉地期待、甚至要求对方也该像自己对待他们那样对待自己。 这会导致双方大大小小的各种争吵、冲突,两人都遍体鳞伤,最后甚至关系破裂。如果个体反复遭遇这种亲密关系的挫折,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就非常高。 那这种讨好型人格是怎么来的呢?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 很多父母总是教育孩子从小要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多为别人着想,在别人面前保持礼貌和善,不要发脾气。 这种引导的初衷是善意的,父母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素质与修养,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能培养出“利他主义”的崇高精神。 但是,这种教育是有很多前提的。一是孩子已经成长到一定岁数,有一定的理性能力去理解他人、换位思考。二是父母要先与孩子建立真正亲密的亲子关系,有积极、有效的沟通方式。 孩子在外面遇到挫折和人际冲突时,父母必须先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懂得与其共情、倾听,引导其利用科学、健康的方式释放负性情绪,当权利受到侵犯时如何理性应对。然后,再积极引导孩子自我反省,理解引发冲突背后的真相,进而不断提升。 在这样的前提下,孩子才会更有可能发展出真正自信乐观、善解人意、不卑不亢的性格和人际交往技巧。即使真的在外受了较大委屈,他们也不容易情绪崩溃,因其内心不孤独,父母永远是其坚强的后盾,可以给予自己理解和引导。 否则,在孩子缺乏自信和亲密的亲子关系之前,总是要求他们多替别人着想,这很容易演变出讨好型人格。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接诊过一位患者,其父母经常教育她要懂事、善良,不与人发生争执。该患者确实做到了,但她过得胆战心惊、小心翼翼,生怕惹老师、同学生气或不满,出现明显的讨好型人格。而且同学们认为她软弱可欺,多次对其实施校园欺凌,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而且,有些同学总爱找她诉说烦心事,她俨然成了别人的心理咨询师。同学倾诉时的强烈负性情绪、扭曲的认知也对她造成了负面影响,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她很快就患上了抑郁症。 真正的微笑是智慧 所以,刻意地摆出微笑难不难?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并不难。但这未必有真正的意义。 面对陌生人、或在一般社交场合时爱不爱微笑,这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个人性格特点的影响。比较慢热、拘谨的,不见得就是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总是笑容可掬,保持嘴角上扬的,未必不是“社交假笑”。 这种微笑只是表面的社会行为,可以适当鼓励和运用,作为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但远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真正发自内心的微笑是个体积极生活态度的体现,是积极乐观心态的附带品,是结果而不是手段。而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思考、感悟和自我调整而获得的能力。这种微笑的背后是自信和豁达,是心身健康和人生大智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这样的个体来说,天天都是微笑日,他们的笑容散发出对生活的热爱,是最有感染力的、甚至是返璞归真的笑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