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邓嘉看菲斯(Take Morocco to home 10)

 丁姐在旅途 2021-07-04

在飞往摩洛哥在飞机上,领队程源就跟我介绍了此次旅行的导游邓嘉


他说,邓是摩洛哥当地的金牌导游,在摩洛哥懂得中文的导游不多,但又懂中国文化,还懂法语,又喜欢摩洛哥历史文化的更是少之又少,这次旅行,如果想多了解摩洛哥以及伊斯兰教的文化历史,那肯定会很高兴。

毕竟领队程源也是那种自己走遍天下,然后把兴趣和事业放在一起,喜欢写作的人,他的话,和那些纯商业性质的导游有着截然的不同,有着极强的信服力,于是我有些好奇,什么样的导游才可以是金牌。

因为我们的人马兵分两路,一对人马坐的阿联酋航空的商务舱,所以,在等待他们的时间,邓,一个看起来就20来岁出头的小伙子,以请大家喝杯咖啡等下队友的方式,开始了我们的相识。

因为去机场兑换迪拉姆(当地货币,100美金兑换950迪拉姆,摩洛哥货币属于封闭货币,只在本国流通),回来的时候,嘉已经给我们准备好了充值卡,为了大家考虑,他建议我们先充2美金的流量,用完了再充,很多人手上当时还真没有2美金,于是,全先都欠着他的。


几天下来,嘉自己本身也被我问了个七七八八,父母在摩洛哥工作,他在北京长大,留学法国的时候,认识了自己的老婆,十几年前和老婆一起来到摩洛哥,有一对双胞胎儿女,家里有着自己的生意,因为喜欢研究摩洛哥的历史和文化,做导游也有十几年了。





关于摩洛哥,邓嘉给了我一个概念,说这是一个神话和历史的真实经常混淆的国度,似乎希腊神话的很多典故都可以在某个地方得到证实

邓嘉说的内容涉及面太广,我真不能说自己是不是完全领会了他的意思,但他给我的感觉是:摩洛哥是目前世界上最后的,我们唯一真正能看到和听到的的,从6世纪开始到14,5世纪伊斯兰国家最鼎盛,最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的唯一的国家,菲斯应该说是终极王朝,在全世界所有的阿拉伯国家中,100万人口,40万人住在老城的这样的现象根本没有,而且这40万人,做什么行业的都有,但和现代概念不一样的是,这样的生活状态和特点,这样的老城,靠毛驴和双脚才可以运行的城市,这样的存在形式,本身就是一种辉煌。


这张照片,看着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其实,我就是想告诉大家这条巷子的宽度,而这样和我身体几乎一样宽的巷道,在菲斯,简直是稀松平常。

来摩洛哥,原来是了解历史,是来梳理自己对于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支脉,自此,开始明白人文摄影选在此的意义。

邓嘉说自己快有40岁了,我真不知道他说的这个40岁到底有多远,当他谈起历史,谈起渊源,我还真有点相信,如果不是关注和热爱,以及博揽群书。他应该不会可以随口将这个国家的任何的典故,随手拈来,就可以出口成章。


关于菲斯,邓嘉说,是绝对区别于得土安和舍夫沙万的,虽然都是古城,但菲斯如果没有地陪带领(地陪都必须是从小出生在古城,在古城长大的人才有条件担当),因为菲斯的路太多,很容易迷失。


菲斯的不同,是区别于舍夫沙万的精致,区别于得土安的小规模的,如此巨大,如此不受现代生活影响的生活状态,的确是让作为游客的我们,很难理解的。



不喜欢购物的我,还是忍不住在菲斯的街头,买了那些看着就很精致的,茶碗和灯具


当地人的古城,看着似乎很落后,其实并不贫穷,连当今的皇太后都住在老城里,谁也解释不清楚原因,在我们看来,菲斯人的思维逻辑和方式特别死板,很难调整,石头脑袋,似乎很顽固,但邓嘉说,这个应该是我们中国人的惯性思维,他们喜欢享受慢节奏生活,愿意让自己在那样的状态下生活,这个不是我们的思维可以理解得了的。


邓嘉说,菲斯这个城市太有特点了,其中之一的特点就是,或许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的一个小门,后面就会是别有洞开的宽敞的大院,比如我们的酒店



这就是我们的酒店的大门,还是在一个很偏僻的小巷子里,即使走进门去,也是一个很狭长,黑暗的小路,简直让你感觉到进入的是一个无法落脚的空间。但马上就是另一个世界

所谓低调的奢华,真的是见识了

我和宁军很巧合的被分配在了了皇家套房,那间房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这个是我们房间的正门,是不是很梦幻?


房间是一个复式楼,进去一个大客厅,两边分别上楼,我们两个人一直是住的标间,但这回,算是享受了特别待遇,这是从楼上的角度,宁军拍下我的,在楼下怡然自得享受沙发的情景



这个是卧室的装饰,充满着古典的浪漫气息

还有楼下的洗手间,光是看看这些色彩和摆设,就知道酒店主人的装修品味,最离奇的是,竟然这样的在我们看来有些奢靡的房间,竟然就藏在那样的看着破旧的古老的古城里。


看得出邓嘉对于摩洛哥免签这件事,看的出来是喜忧参半甚至是有些困惑的,在摩洛哥,邓嘉当过演员,也接触过很多人,中国人在摩洛哥的口碑还是不错的,毕竟以前办摩洛哥签证很难,邓嘉接待的,更多都是在国内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团体,但免签后的蜂拥大军,带来了很多中国人固有的一些习惯,让他很有些担心。


记得我们在一个地方休息的时候,一次一个阿拉伯人走过来问邓嘉,我们是哪里人时,当知道我们是中国人,那人竖起大拇指连称中国人好,邓嘉看着他,跟我私下说了一句,不知道以后中国旅行团更多了以后,当地的阿拉伯人还会不会如此夸奖中国人,他的那种神态,让我忽然明白了,他的那种,很想在阿拉伯上面前维护的那种中国人的修养,其实,就是一种爱国。


整个旅行中,邓嘉会经常性的碰见熟人,然后和当地人拥抱,亲吻面颊,看得出,很多当地人和他都是朋友,从他们的言谈中就可以看出来。


邓嘉带我们参观了菲斯的陶瓷工厂,仔细给我们讲解了陶瓷以及马赛克的工艺,还告诉我们,菲斯的一些街道上的建筑的特点,他讲的东西太多了,我无法记录,有的甚至听过就忘记了,但他的那种毫不保留,一点也不想省力气的解说方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记得邓嘉在一个路边的很小的清真寺,指着一个墙上的瓷砖告诉我们:这块马赛克的工艺就已经失传了



要是不是知道了马赛克的制作流程,我还真不会明白他说的道理,因为这样的图案,按照我们看到的工艺制作流程那样的敲打和反面的粘贴,是不可想象怎么操作的。

菲斯大染坊,也是邓嘉特地带我们去参观的地方,因为怕我们觉得很臭,他特地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个新鲜的薄荷,我对他介绍的那些工艺不怎么感兴趣,只是看到那些五颜六色的染缸感觉很新奇,还有就是,对邓嘉在告知大家这家工厂的东西比较贵,提醒大家的时候,依然会有那么多同行的女性买了不少东西,看样子,咱们国人的消费能力还真的强大。



菲斯古城,以在地陪的家里吃饭作为结束,邓嘉在介绍摩洛哥人过宰牲节的那种开心,让我感受到了他对这个国家的热爱,还有地陪家人的那种热心,以及家里的细节装饰的豪华,让我们看到了当地人的实际生活状况。




挺喜欢邓嘉的,我甚至有种感觉,这个小伙子未见得会一直从事这个行业,以他骨子里的那种自尊,那种竭力想将他都很热爱的两种文化都解释和维护的状态,不知道他会不会在未来的免签市场里,面对有可能会出现的中国游客的素质问题而知难而退,也不知道他是不是会游刃有余的抓住商机,或者迅速调整自己的方位。


路途上,知道写《黑骏马》那本书的作者张承志竟然是邓嘉的舅舅,知道他写了一本介绍摩洛哥的书,叫《废墟上的花朵》后,我琢磨回家买一本看看,那是我一直喜欢的作家,虽然这些年几乎没有怎么再看到他的作品,想着邓嘉出身于这样的一个家庭,也难免骨子里流着文人的血,也难免在旅行中,会跟我们谈到许多典故。


在菲斯的小巷中,我们经常会迷失,但拿着酒店的彩色名片,随意找一个当地人,就会有孩子不问价格的带你回到酒店,虽然每次我们还是会付费,但阿拉伯人只要不是拍照,对你都会很热情。



关于当地人不喜欢拍照的问题,我也问过邓嘉,邓嘉给我的解释之一是伊斯兰教不是以一个个人肖像为信仰的宗教,即使在清真寺里,也不会有任何的宣传某一个人的任何画面。



但是,和享受拒绝拍照的同时,我们也享受了当地人对中国人的尊重以及热情,记得在菲斯街头,我看见一家小摊在卖羊奶,在犹豫是不是要买一碗的时候,一个顾客特地把自己的碗递给我,让我先试试,那种友好,在整个摩洛哥,都可以感受到。


山大,姐夫,我,和邓嘉这样的如此了解摩洛哥历史,又完全热爱和了解中国的小伙子在菲斯的豪华民宿里,消磨和享受了一个旅途中,难得的午后的阳光和文化碰撞。


整个摩洛哥行程中,不管距离有多远,他都不用喇叭,但永远高八度娓娓道来的讲述自己知道的一切,在每一个他觉得可以向我们揭示这个民族的细节下,不掩饰一点点内容的告知我们一切。可以说,这是我目前旅行中,遇到的,最好的,自己本身内在丰富,也愿意分享的一个导游。

为摩洛哥有这样的可以游刃有余,又如此热爱两种文化的年轻人,感到高兴。


在这样一座古老的皇城,在这样一座被美国著名杂志Traveler评为全球最浪漫的10大城市之一的地方,有一个像邓嘉一样的导游,真的是我们的幸运!

因为喜欢邓嘉的讲解,因为很多讲解都是在大巴上讲的,邓嘉在第一排,而我们坐在车厢的尾端,但即使是隔着很远,我偶尔录制的一小段邓嘉的录音,还是那样清晰

在菲斯,我突然对人文摄影有了一个疑惑,如果摄影人,找不到这样的强烈的色彩,脸型,异域文化,不同的肤色,他们怎么去表现平常人的人文?

尝试着用跟大师们学到的那点皮毛,对菲斯的世界进行了一点描绘,算是本次旅行,我为自己学到的一切交的一点有关菲斯的作业:

Thanks for your reading

人生旅途中的点点滴滴,与您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