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陈迹诸海塘

 国民一员 2021-07-05

小护塘   又名老圩塘。清乾隆三年(1738年),为保护钦公塘外濒海新涨的土地,由下沙盐场二三场大使李昌梓、南汇县知县韩墉呈准修筑南自五团(今南汇县祝桥镇亭东村),北至九团(今杨园镇黄家湾)的护塘,因塘的高宽标准都低于钦公塘,故称小护塘。光绪七年(1881年)发生潮灾,小护塘被冲决,浙江吴兴绅士陈煦元在上海劝募巨资,在小护塘外另筑新塘。此后小护塘改称为老圩塘。

陈公塘   光绪七年发生潮灾,小护塘被冲决,陈煦元来实地察看,见小护塘内外均为灶田(由煮盐的盐田转化成的农田),紧逼塘基,附近实难取土;且小护塘修筑以来,塘外又已涨出大片土地,这些土地也需圩堤保护。议定与其修旧塘取土困难,不如改建新塘为善。乃自小护塘外另筑新塘,南起八团一甲(今蔡路镇海塘村),北至九团三甲(今合庆镇境老洪洼),由垦荒之民认段挑筑,计工给资。光绪十一年,又起潮灾,陈煦元又募资修筑自老洪洼至杨园黄家湾的圩塘,与前筑起自八团一甲的圩塘连成一先线。民众感谢陈煦元之德,把先后筑成的这两段海塘称作陈公塘。

王公塘   又名彭公塘。光绪九年发生潮灾,沿海圩塘多处被冲决。翌年,由南汇县知县王椿荫主持兴筑,故名王公塘。又因工程经办者名彭以藩,故亦名彭公塘。塘身高3米,塘面宽3.3米,南起一团泥城至七团畅塘,全长37.96公里。今浦东新区施湾和江镇(当时均属南汇县)境内的王公塘,长约8公里。

外护塘   亦称新护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发生特大潮灾,老圩塘和陈公塘均被冲坍。同年冬,川沙厅同治左念慈与乡绅顾懿洲、潘宋琴等议筑新塘,以工代赈。新塘以老圩塘和陈公塘为基础,分设南北两局,南局承筑八团南一甲起(今蔡路镇海塘村)至九团三甲(合庆老洪洼);北局承筑九团三甲起北至黄家湾。为区别于老圩塘和陈公塘,定名为外护塘  亦称新护塘。

李公塘   光绪三十一年特大潮灾,王公塘被冲毁。同年冬,南汇县知县李超琼领筑新塘,故名李公塘。此塘的北端连接蔡路海塘村,当年的江镇、施湾均属南汇,在江镇和施湾境内的李公塘长约8公里。

袁公塘   民国二十年(1931年)及民国二十二年,先后两次潮灾,李公塘大半被冲决。是年冬,省令南汇县县长袁先洛主持将在李公塘原民筑圩塘的基础上修筑新塘,故名袁公塘。塘身高2.7米,塘面宽4.3米,北接八团南一甲的外护塘,今江镇、施湾境内长约8公里。

1949年7月,浦东沿海遭受强台风袭击,今浦东新区境内的高桥海塘(时属上海市高桥区)和川沙县境内的外护塘及袁公塘多处被冲决,经过当年抢修后,1950年秋,川沙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外护塘和袁公塘的基础上,修筑新的海塘,北与高桥海塘连接,南和南汇境内的袁公塘相接。工程从1951年3月起,至1952年3月,自北向南分期分段施工,新塘竣工后,定名为人民塘。2009-02-03

 作者:张银根

 文章来源:《浦东老地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