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顶级国宝同行 · 周原博物院篇 下

 与照耀同行 2021-07-06

下面来说说两座周原博物馆。

现在一般考古学上所说的周原,是特指岐山县和扶风县两县接壤处大约20平方公里的周原核心区。
看明白了吧,过去的周原是连在一起的,而且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宫殿群,1975年后发现的凤雏、召陈、云塘-齐镇遗址,其实离得都非常近,凤雏在西,召陈在东,云塘-齐镇在中,东西相隔直线也就不到两千米,绕公路开车十来分钟就到了。
但是,东汉以后,因为水土流失,出现了一条大沟,现在修成了刘家沟水库,地理上把周原从中分开,因此西边的就成了岐山县,东边的就叫扶风县,这块原来接连相望的宫殿群就被划到了两个县里。
大概基于可想而知的原因,岐山县那边成立了岐山县周原博物馆,扶风县这边成立了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还别说,这两家门面的风格还真差不多,都挺有时代感的,而且长期以来都不对外开放。
几年前,曾经自驾车,在某度导航下,像鬼子进村一样左转右转找到了贺家村,终于找到了岐山这家周原,就是一个大院子,有一个不知道该叫仓库还是展览大厅的陈列室,真没看出像博物馆,倒像哪家乡政府。工作人员同意我们在院子里转转,但展览大厅却铁锁紧闭。
当时已经到晚饭的饭点了,食堂大姐还热情地把刚出锅的糖饼让我们尝尝,吃了一口真是香啊,但就是这样,还是不让我们进展厅里看看。
没办法,只能看看院子里散放的碎陶片,有的上面还有标签,一看是1976年出土的,就这么放了四十年了。光这个标签,再过十年到美国那边都能算文物了。
跟工作人员聊了聊,大概意思是说过去这里很热闹,但后来一直没有考古研究上的突破,所以现在冷清下来了,文物也都锁起来不对外开放。他建议我可以去扶风县那边的周原看看,那里好东西不少。
挺奇怪的,都是宝鸡市下面的,怎么就不能搞个周原管委会一类的机构,把两个周原合起来。问了工作人员,回答是呵呵。
只能用陶片过过瘾了,别说,这还真是我亲手拿过的最古老的东西了,三千年了。
回去查了查,才知道扶风那还真也有周原博物馆,打电话过去一问,人家说那是作为某大学考古专业的实习基地,也不对外开放。
直到有一天,听说扶风的周原博物馆建了新馆,也对外开放了,而且把原来放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墙盘要回来了,作为镇馆之宝。于是,在一个夏天再次到西安的机会,专门选了个下午,来到离法门寺不远的召陈村的宝鸡周原博物馆。
我们的司机师傅是个老西安,一路上跟我们感慨,说他来法门寺不知道多少次了,还真不知道附近还有个周原博物馆。
老馆就设在召陈村里,别说看上去跟岐山那边的一样具有年代感,现在大概是办公室和宿舍用了,当然门口还设了换票处,新馆免费的,但要用有效证件换票,还可以在那请讲解员,五人以下50。于是,在我们的邀请下,一分钟前给我们换票的小伙子,后一分钟就成了我们的讲解员。
老馆外是一片新修的广场和停车场,对面就是仿周建筑的新馆了,不过牌子上改叫宝鸡周原博物院了,还有一块牌子叫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
能叫博物院看来还是很有水平的,参观下来也确实要承认这所新馆办得不错,硬件设施和展陈布置非常棒,尤其是我们的讲解员非常专业和认真,一个多小时的讲解非常周到,而且看得出他不是光在背词,确实是对历史和文物有很深的了解。
看来这所国际考古基地真的跟国际接轨了,因为不会有人给你讲姜子牙的晚年绯闻或是带我们去某个商店寻根问祖。
在老馆和新馆的东边,有一片东西走向被农家包围的空地,看起来不起眼,像块菜地,但如果要在上面干点什么,必须要有国务院的批准。
因为这里就是周原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在召陈村北边的田地里,发掘出15处建筑遗址,其中有三座大型基址保存比较完整。
最东边的三号基址保存最好,也是周原已发现建筑基址里最大的,被认为是三千年前周天子听政的明堂。靠西边的五号和八号基址被认为是周天子的寝宫。
不过也有人根据出土的陶文,认为这一片应该是周成王的宗庙。西周时在周原上给每位周王都建有宗庙和配属的宫殿建筑,形成林立在周原上的一个个宫殿群。
考古工作基本结束后,根据传统,成立了周原文物管理所,1987年成立了周原博物馆,冠以宝鸡市的名头,当然只是扶风这边的。
2017年后,周原博物馆建成新馆,终于开始对公众开放,201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根据对召陈基址的研究,在原址旁的新馆区复原了原大的召陈建筑,其中最主要的就周天子的明堂。
明堂是很古老的建筑,最初其实就是氏族公社集会的公共大屋,占地很大又四面无墙,就像个大亭子。后来进入王朝时代后,发展成为帝王祭祀、召见诸侯、宣明政教之处。
根据《周礼·考工记》记载,以及对基址的考古,认为明堂是四阿屋顶建筑。
不过考古中发现三号基址中有一个大柱础,周围的柱础都在以大柱础为圆心的圆周上,因此认为这是一根通天柱,当时的明堂在四阿屋顶之上,还应有一个圆屋顶。
因为两派观点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这里就按两种说法复制了两栋明堂,一个是四阿屋顶,一个是四阿重檐圆顶,上面的宝顶是根据庄白一号出土的商卣的盖提手仿建。
两座明堂的地下,就是回字型的博物馆展览厅,陈列以“赫赫宗周,万邦之方”为主题的周原遗址考古成果展。
展陈分为周原介绍、周人在周原崛起、周人在周原生活、周原宫室建筑、周原重器、周原考古发现与研究等几个单元。
除了位于后半段的周原重器,其他单元主要是陶器和建筑材料,一般人对此都是匆匆而过,但其实正是这些土里土气的文物,才孕育和促成了周原。
不过还是得承认,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些或精美或宏大的青铜器。
周人在周原生活的三百年间,数不清的铜器,或因墓葬,或因祭祀,或因窖藏而埋入地下,自汉代起就不断有青铜器出土,清末有几次重器出土,建国后,也有几次重大窖藏发现。
1974年,在周原博物馆西南不远的庄白村,从一个窖藏中出土了103件铜器,这是建国以来出土铜器数量最多的一个窖藏,称为庄白一号。这也是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批青铜器,其中有铭文的占74件,少者1字,多者284字。
可以说,庄白一号完全可以撑起一座博物馆,事实上,周原博物馆和宝鸡市里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馆里,也确实就是这样。
而且,周原博物馆里的几件明星文物,也都出自庄白一号。最有名的,就是周原博物馆里唯一的一件禁止出境文物墙盘,曾存在宝鸡市里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馆,现在被周原要回来了。
还有一件是折觥,这是商周觥型器里最大和最精美的,被誉为艺术瑰宝。
还有被称为壶中之冠的三年兴壶。当时出土了一对壶,曾经在宝鸡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看到过另一只。
这三件文物都不是单独陈列,折觥的位置比较明显,又因为器型独特,所以比较吸引人,墙盘和三年兴壶就容易错过,所以最好还是请个讲解员吧。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珍贵的铜器,比如跟墙盘并列的四件兴簋,它们应该是五鼎四簋中的一部分,表明了主人卿大夫的身份,更难得的还都有盖。
展览厅里的光线很暗,所以最好选个拍照效果超强的手机去拍,如果用单反就要把握好快门与光圈,还最好是选个人少的时候,虽然这里一般人都不多。
好了,下面去仔细看那件第一批就列入禁止出境文物名录的墙盘吧。

它还有个名字,叫史墙盘。

关注我们

与照耀同行ID

walkingwithshining

与历史、文化同行,与自然、美好同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