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禁止出境文物(一)战国石鼓 01

 与照耀同行 2021-07-06
选这首由琼瑶女士根据《诗经》里《秦风 · 蒹葭》改编的《在水一方》为背景乐,是因为这组禁止出境文物也来自秦地,而且与古老的《诗经》也有师承关系。

这就是被称为“中华第一古物”的战国石鼓,共1组10件,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名录。

自打《国家宝藏》第一季的第一期,隆重推出故宫石鼓,石鼓的名声大振。不过,石鼓馆位于故宫东路的宁寿宫中,又紧挨着前面高大的皇极殿,石鼓馆也没有明显的指示牌,所以到这里时已经逛得有些累的游客,很容易就走过石鼓馆,那也就错了过珍宝馆中最珍贵的宝贝。
古人称石鼓为“岐阳石鼓”和“陈仓十碣”,不过这都不是很严谨的称谓,现代学者认为应称为“秦代刻文”。
这多种名称,其实正反应了石鼓出土以来漫长而离奇的经历,以及千百年来人们对它不断深入的研究与认识。

话说大唐贞观元年,也就是公元627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也就是今天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所在地的石鼓山的北坡,有人在众多乱石中发现了10个不一样的花岗岩大石。这些大石头全是上细下粗中间微鼓,就像一面面石鼓。好奇者擦去大石上的泥土,竟然发现还有不认识的文字。

石鼓就此出土面世,不过因为是花岗岩材质,每只直径约一米,重达一吨,所以自出土后就也只能一直在山上呆着。
一百来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跑到雍城暂避。他听说了石鼓,就让人将石鼓运下山,供自己赏玩。不过没几个月叛军又打来了,皇帝接着跑,看了没多久的石鼓被移至野外掩埋起来。

安史之乱后,又过了几十年,天下暂得平静,文士们有空又关心起石鼓了,特别是韩愈非常重视石鼓文的学术价值,特作《石鼓歌》。
不过直到公元814年,曝于荒野的石鼓才被移送到当地孔庙。可惜经过此番磨难,石鼓上的字已经残缺不全,而且一只石鼓竟然遗失了,只剩下9只石鼓。
9只石鼓在凤翔孔庙中只呆了90多年,就又遭遇到大唐灭亡的战火,凤翔孔庙被焚毁,石鼓也再次失落。
又过了一百来年,到了还凑和的北宋中期,仁宗皇帝对失落百年的石鼓起了兴趣,时任凤翔知府的司马光之父司马池就立即行动,竟然找到了9只石鼓。
博学的司马池又做了一个假的,凑足10个送到京城。不过很快就被京中那群饱学之士识破,好在司马池官声不错,又得到仁宗赏识,他的欺君之罪才被从轻发落。
直到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金石收藏家出身的向传师,才从民间找到了那件失踪了200多年的石鼓,但可惜上部已被乡民削去,中间被掏成凹状用来捣米,因此仅余下半部的4行文字。
这只石鼓很快就被送往汴梁,10只石鼓终得团圆,先存于太学,后存入宫中,宋徽宗还下令在10只石鼓上的文字槽缝之间填注黄金。
石鼓安生了没多久,就轮到靖康之变了,攻入汴梁的金兵,发现被填注了黄金的石鼓,认为是珍宝,就运到燕京。
大概后来金人实在看不出石鼓有什么用,就把鼓身上的黄金抠出来,然后就把石鼓丢到燕京外的荒野中,石鼓第三次因战祸而遗失。
又过了一百多年,公元1300年,元大都教授兼国子监祭酒虞集发现了废墟之中的10只石鼓,他非常痛心石鼓的厄运,将其移送到国子监的孔庙中,并由专人看护。此后历经元、明、清3代621年,石鼓一直没离开过北京,一直在陈列在孔庙大成门内的东西两侧。

但非常可惜,石鼓因为是花冈岩质地,石体是一层层构成的,经过多次掩埋、挖掘和长途搬运,石鼓表面的那层石皮开始脱落。后来明清两朝,又不断地对鼓文进行拓片,更加剧了石皮脱落,文字不断残缺,甚至马荐一石已经没有一个字了。

1933年,石鼓与故宫博物院大批文物一起南迁运至上海,1937年由火车经徐州转运宝鸡,又换乘汽车经汉中至成都,后存放在峨嵋。抗战胜利后,转送到重庆,又经南昌运到南京。石鼓经精心保护终而无恙。1949年时,因石鼓体大量沉,飞机超载而未运到台湾。

1950年,石鼓重新运回了北京,陈列于故宫箭亭。故宫宁寿宫建筑群设为珍宝馆后,石鼓转到皇极殿东庑的石鼓室展出。2015年后,皇极殿后的宁寿宫作为新的石鼓馆。
宁寿宫是仿坤宁宫所建,其实也是一座很大的宫殿,现在里面专门陈列展览10件石鼓和元代潘迪撰音训碑,展厅比以前宽敞多了,灯光和展柜玻璃也好多了,不会再像老馆那样玻璃强烈反光。
石鼓出土后,经历了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国和现代,已经有了1600多年,不过它本身的历史还要更早,而且它身上的那些文字,也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这10件石鼓对历史考古学、文学史、文字发展史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也正因此被列入禁止出境文物名录。

捋完了历史,那就看看石鼓身上那些文字的重要价值吧。

关注我们

与照耀同行ID

walkingwithshining

与历史、文化同行,与自然、美好同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