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实秋

 若水70 2021-07-07

梁实秋19031月6―1987113日),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诗人。1923年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任教,曾与鲁迅左翼作家联盟作家笔战不断,1949年到台湾,1987年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他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代表作散文集《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译作)。

《荷花池畔》

你说你是好意,

为什么又是我烦恼?

好好的一泓碧水,

我却不由的看做幽涧深坑;

苏芳开着的花儿,

多少蜂蝶围绕着,

也似理不理的鄙视我了;

澄明的月儿也藏在云里不肯伴我了!

你说你是好意,

为什么又是我烦恼?

夕阳啊!

你明天落的时候,

稍微快一点吧!

你的残光刺得我心痛。

你既不肯不去,

你就快点去吧,

一线的光明刺的我心痛。

假山石啊!

你是我的朋友。

你不会说话,

很好;

我愿意有一个不会说话的朋友。

我的朋友太多了!

他们都会说话;

但是他们不爱同我说话呢!

不会说话的朋友!

我爱你!

荷花池啊!

微风吹过你的脸皮,

你不用皱眉。

你看一看你自己:

水心里不是映着一个又圆又亮的月儿吗?

你不要皱着眉;

你要皱眉,

他们就看不见你的冰清玉洁的心了!

啊!

“快活本身就含有苦恼:

快活若不含有几分苦恼,

苦恼会从外边搀进去的。

王若水点评:梁实秋先生,被我们所知是源于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和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更为我们熟知的是“民国黄金十年”期间,年轻的他与巅峰的鲁迅的关于“文学的人性”与“文学的阶级性”的笔战,但鲜为人知的是他青年求学时期以诗人的身份跨入文坛创作的三十余首新诗。因为有了美国的教育经费(来自部分减免的庚子赔款)作为预算保障,清华学堂无疑在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更能获得成功。梁实秋在清华学堂和后来的赴美(清华早期就是留美的预科学校)求学期间,与闻一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发起成立的清华文学社,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校园纯文学团体。他们在《清华周刊》和《清华周刊(文艺副刊)》上发表了大量新诗,闻一多结集出版《红烛》的同时,梁实秋也在结集《荷花池畔》,但不知何故,诗集至终也未能出版。水木清华的荷花池,造就了太多的英才和名作。诗人在创作《荷花池畔》时,还是多愁善感,浪漫忧郁的青年,荷花池不就是他自己?如刺的夕阳是青年的爱,也是痛,映着月儿的那一泓碧水,那池畔的假山石也是青年的爱和痛。快活和苦恼,爱和痛,纠缠着诗人年轻的心,纠缠着每一颗年轻的和仍然年轻的心。

早寒

遭了秋神谪贬的红叶,

漫天地飞舞起来,

空剩那瘦骨嶙嶙的干树枝收敛着再世荣华的梦。

宇宙像座斑驳的废堡,

处处显露已往的遗痕,

诱使载满悲哀的诗心痛哭命尽途穷的黄昏!

李都蔚点评:说实话,对于读新诗一直很有挫折感,因为经常感觉云山雾罩不甚了了。也许这也正是她的魅力所在。诗歌本身是抽象的,是诗人用来演绎平凡人的诗意生活的,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种意象,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去理解一首诗背后所蕴藏的内涵。这首诗虽然稍显晦涩,但文体优美轻盈,描写了深秋初冬萧条凄凉之美,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内心强烈的抑郁之情,他痛恨现实社会的黑暗,和封建主义对人性的束缚,追求思想的解放和自由 ,符合新月派诗歌一贯的宗旨:“灵魂的表达和对美的诠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