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方法 VS 学习策略

 王笃年 2021-07-07

学习方法 VS 学习策略

老师,我孩子是不是学习方法不对啊?

常常有家长跟我提及这样的话题。

学习是认知领域的实践过程,对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当然有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但是,如果把一类、一类内容的具体学习方法也作为学习的目标,那么,我们的学习负担就无形中增加一倍。

学习将变得日趋困难。

没有通用的学习方法。因为不同的学习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需要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

比如,学习外语单词,跟学习三角函数,采用的就是不同的策略。

单词只需记住,至多是在不同的场景下体验一下它的应用,就应该差不多了。

而三角公式,你不仅需要记住、运用,还需要明确它的推导过程,要不你就很难理解其运用范围、难以达到应用熟练的水平。

相比而言,作为非语言文字研究专业的普通学生,你不需要考证外语单词的来源、成因——也就是说,你不需要知道人家老祖宗为什么要这么表达。

∴     ∴     ∴     ∴     ∴

所以,我更乐意跟大家谈学习的策略。

学习策略,是一种针对不同内容的学习操作手段、程序,是通过独立的学习体验获得的内在操作程序。

也就是说,学习,需要在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才可能学会。

学习策略是无形的东西,一经形成,不会成为负担,遇到有关学习内容时,人脑会自觉主动地调用。

就跟我们骑车遇到小石子,不自觉地就一扭把绕过去了一样。策略的运用是自动化的、不需要额外动脑筋的。

说来你可能不信,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曾经手把手地指导过一位高一学生学习英语。

朋友的孩子对英语不感兴趣,一直不怎么投入。好歹考入重点高中了,不得不“想学好英语”了,却不知道如何下手,连课文都不会背。

于是,我自告奋勇地教他如何背课文:

来,读第一句,”……“理解意思了吗?能顺利读下来了吗?那么你试着背一遍,”……顿顿卡卡,背不下来,再读一遍吧!”……,终于可以顺利背下来了。

来,开始读第二句,”……“背第二句,”……

把第一句、第二句连起来读、连起来背,……”

……

把第一、第二、第三句连起来读、连起来背,……”

叔叔,原来学英语这么麻烦吗?孩子质问道。

是的,吃饭麻烦不麻烦呢?一口口地咬下来、一口口地嚼碎了,然后才能咽下去吧?习惯了的事,就不会觉得麻烦。

大概半小时,他居然把一大段课文背了下来,不但是背了下来,而且对其内容理解地非常细致、准确(准确不准确我也不敢说,反正我化学老师认为是准确的。哈哈。)

孩子自己对此兴奋不已。

其实我不过是指导和陪同他运用了一下我这个师范生最早学习的、最基本的学习策略——及时复习、防止遗忘的策略。

值得称道的是,孩子本人虽然没有由此对英语着魔似地喜欢,但至少不再畏惧,三年后的高考考得了120多分,没有拉总分多少后腿。

∴     ∴     ∴     ∴     ∴

学习策略的形成需要耐心,反复实践、纠正、再实践。

有些家长不懂得学习根本上是一种劳动,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才能实现,总想通过所谓方法这种灵丹妙药,让孩子不劳而获而居人之上。

甚至想通过自己花钱,省却孩子自己的精力和努力,结果当然是害了自己的孩子,也害了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

这,正是当下很多家长的认识误区。

于是,各种预习班在假期里疯狂开起来,为“领先半个学期”争先恐后、不遗余力。

∴     ∴     ∴     ∴     ∴

回忆起自家孩子小时候,家里包饺子的一个场景。

我们俩大人包饺子,孩子在一边“捣乱”——“我也要包一个”。

“去、去、去,一边玩去,顾不上你。”

也许是怕孩子捣乱,耽误时间、影响包饺子的进度;也许是怕孩子包不好,浪费了材料。总之,禁止孩子“掺和”。

结果,孩子后来长大、出国了,还是不会包饺子——饺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之一,在外国人眼里看,是很神奇的食物,留学生包饺子是招待外国朋友的社交手段之一。

这就算是家长为一时省心,耽误了孩子学习的一个实例吧。

∴     ∴     ∴     ∴     ∴

我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坚信通过教育可以改变孩子的命运,提升他未来的生活层次。

虽然我不得不信服遗传因素在个人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但是,面对众多学业“失败”的孩子,正如一句流行的话所道明的:

依你目前的努力,还不需要从智商出发分析失败原因

有的孩子成绩不好,根本上因为时间投入不够;

有的虽然看上去“很刻苦”,其实净做一些表面文章了——看似用功努力,实则只是“出勤打卡”而已——你看,我每天按时去学校了;你看,我笔记记了好几本……。

∴     ∴     ∴     ∴     ∴

看我前面文章的人知道:

我主张学生课堂上“手里有笔、笔下有本”,但我又反对抄写笔记——笔和本是用来随手练习、辅助理解、强化记忆的;

我主张题目可以做错(做错也得99分),反对早做题、大量做题——题目即使做错,也是思考过了,而思考才是学习的本质;

我主张学生要多独立思考,不可老师问题一出口,学生就立刻回应——表面的、肤浅的、缺少独立思考的回应,就是假的学习;

我主张学生多加课外阅读,厚积薄发,为“土壤的丰产”做好“有机肥”积累;反对死抠教科书,唯教科书论;

我主张学生超前于老师的课堂讲解独立把教科书读完,防止把思考的机会拱手让给了老师……

原因就是,我主张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体验获得学习的策略,而不主张积累各种像神丹妙药一样的所谓“方法”。

当然,比学习策略更具价值的是,主动学习的意识(一是兴趣、二是责任感)。容后文叙述。

不需打赏。这微信自动开启的原创打赏,目前我还没有找到关闭的门道。放弃原创申请,作为原创作者又不舍得。

左右为难中。呵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