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徽州(52)菜籽油香味四溢的油辘粉粿

 徽州司马狂 2021-07-08

舌尖上的徽州(52)菜籽油香味四溢的油辘粉粿

司马狂/

在我们歙县南乡,有句民谚“油辘粉粿,打三个巴掌都不放”,说的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徽州特色小吃——油辘粉粿。不过,由于鄙人见识有限,只知晓在我老家的叫法,诸位乡亲,老家若有其他称谓方式也可以留言告诉我。

所谓油辘粉粿,这个名字就道出了这种粿与其他粿的不同。做油辘粉粿时候,和面是要用我们老家土产的菜籽油的,当然水也是要加的,可旁的粿,做的时候是不会用菜籽油去和面的。因了菜籽油和面的缘故,那油辘粉粿做出来之后,黄橙橙的,色泽诱人。这种黄色与苞芦粿那种大颗粒状的黄又是不同的,毕竟油辘粉粿是正经用面粉做出来的。

油辘粉粿这四个字,正好代表着这种粿的制作工艺,油和粉前面已然提及,接着说说这个辘字,这是一种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物件,我们管它叫做粿辘。木头做的,中间是圆鼓鼓的,用小木棍串起来,两只手握着木棍的两端,来回往复的滚着,一直到面团整个均匀了为止。只是现如今,这个粿辘都不晓得去哪里找了,反正我们家现在是找不到啦。

原来的老传统,做油辘粉粿是一定要用豆黄做馅的。歙南出产六月黄的黄豆,那可是滋补的上品,将黄豆炒熟,碾压成粉,就是豆黄。用肥猪肉熬制成半油状,翻炒黄豆粉,再添上一些芝麻或是腌菜之类的,这才是老传统工艺中油辘粉粿最纯正的馅料。包好粿,贤惠的妇人们,还会在油辘粉粿的外面,撒上几粒芝麻。那芝麻的香气,混着着豆黄的香味,趁着刚出锅的热乎劲,能令人彻底陶醉其间。

歙县乡人们,时下还时不时的做油辘粉粿吃,我妈在县城住着,还会经常帮小区的保安做上几个,每次都会让我也吃两个。不过讲真话,这一类的小吃,其实诱惑不到我,我对于吃的兴趣不大,虽然我很胖。这油辘粉粿之于我,更多的则是一种情愫的表达,毕竟常年在外,想吃一口纯正家乡的味道,那是极其困难的。遥想当年徽商鼎盛的时候,多少十三四岁就被迫远行的徽州游子们,包袱里面都会背着这临行前母亲亲手做的油辘粉粿吧。行至途中,饥饿难耐时候,打开包袱,油辘粉粿的香味便四溢开来,一口粿,一口水,想必那辰光,徽州少年郎们都会有雄心抱负了吧。

今天这些油辘粉粿都是歙县小川学校程军老师的夫人亲手做的,菜籽油都是乡下油榨厂榨出来的,豆黄、芝麻、腌菜也都是乡间土货。说起这程老师,年长我几岁,与我同是武阳中学毕业的,徽州师范毕业之后,一直扎根在乡下老家。转眼就是廿载岁月,已近不惑之年的他,近几年为了推广老家彭泽尖的户外旅游,四处奔走,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这个上面,《黄山日报》曾专门报道过他。这是我近来打算写的当代徽州乡贤系类,一直想写的一个人。

跟当下年轻人动辄称呼老婆不同,程军依旧称其妻为爱人。程师母农家出身,心灵手巧,原本是裁缝。因为程老师扎根乡野,他们的孩子在市区读书,不得已程师母只能全程陪读。后来程军周末整天带人爬彭泽尖,师母怕他饿着,就给他做了油辘粉粿。热情好客的程老师,时常分与同伴,吃过的人纷纷点赞。于是夫妇二人商量过后,就让程师母专门做油辘粉粿,贴补家用的同时(乡村老师的工资真不高),亦能推广家乡的特产,何乐而不为呢?


        程军的油辘粉粿并不需要我去做广告,在整个黄山市知晓他和他夫人做的油辘粉粿的大有人在,我只是钦佩其为人,自发为他吆喝一下,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添加程军老师。程师母做的油辘粉粿有传统豆黄馅、甜芝麻馅、咸芝麻馅,也有符合更多年轻人口味的猪肉梅干菜馅,我有幸尝过,好吃的紧!

        文末,特别感谢为程军老师家油辘粉粿辛苦拍摄照片的胡发楚先生,是你的照片引得我大晚上的口水直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