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看古汝村:有车有房有路子

 木香草堂 2021-07-08

帕里神女峰屹立不倒,美丽的多庆湖波纹依旧,沧桑的“曲美雄谷”见证历史的步伐。多庆湖畔,神山脚下,坐落着崭新的村庄,他们有车子、有房子、有路子,昂首走在小康大道,这就是日喀则市亚东县堆纳乡古汝村。

图为古汝村。

古汝村是亚东县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的缩影。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日喀则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亚东县大力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层层压实责任,做好房屋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让边境群众有家住、能发展、守边疆。

有车子:“致富路上越走越远!”

行走在古汝村,家家户户门口停放着各种车辆,三轮车摩托车穿梭在村庄整洁干净的水泥路面,五星红旗在一幢幢二层小楼屋顶迎风招展。

图为古汝村委会门口停放的车辆。

今年30岁的白玛顿珠是村里小有名气的老板,更是一个活生生的发家致富奋斗者。他借着党的好政策的东风,从身无分文的农牧民,一步一个脚印发展成如今身家三百万的老板。

初见他时,白玛顿珠正在清洗自家的大小机械。黝黑的脸,灿烂的微笑,乐于交流,这是白玛顿珠给人的第一印象。

12岁那年,白玛顿珠的父亲去世,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作为家中长子,白玛顿珠小小年纪便以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

在党和国家的政策下,看到县乡村各种项目逐渐多了起来,2014年,白玛顿珠东凑西凑凑了一万元,买了一个二手翻斗车。通过跑运输,白玛顿珠几个月便把买车的成本赚了回来。白玛顿珠说:“我至今记得,看到那一沓百元钞票,母亲热泪盈眶,不知放在家中哪里!”

有了这次赚钱经验,白玛顿珠把“车生意”越做越大。2015年,他通过向银行贷款,凑齐20万买了一辆大型运输车,到附近的工地上跑运输。

图为致富带头人白玛顿珠夫妇在家闲聊。

就在此时,他听闻古汝村要建设边境小康村的消息。对商机敏感的他知觉机会来了,他就提前跑好办沙场的审批程序。2015年,古汝村委会开始建设,建筑砂石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他主动找工程负责人,与他们沟通。通过砂石质量检测,白玛顿珠沙场产出的沙子完全符合要求,确定建筑砂石就用他的。那年,他赚到40万元,并带动村里的3名贫困户就业。

2017年到至今,白玛顿珠通过勤奋创业,将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三年来赚到100万左右。

2019年,古汝村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全面启动。作为村中致富能手,白玛顿珠一边与项目负责人沟通,统计劳力需求;一边组织村民开展订单式的工地打工。在小康村建设项目中,古汝村村民投工投劳收入达到200万元。

如今,白玛顿珠自告奋勇,当起村里劳务输出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利用自己的沟通优势,到处跑项目,承包到合作社。在实施项目施工中,白玛顿珠积极组织群众投劳,公正计分,及时准确发放酬劳。此外,白玛顿珠还带领村民开展植树造林等业务,在呵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在党的好政策下,一批批项目得以落地。群众靠着自己勤奋的双手,按下了奔向全面小康的“快进键”。如今,古汝村有1辆挖掘机,6辆装载机,4台大型运输车,27台小车,三轮电动车更是几乎每户一台。

有房子:“住得真是自由自在!”

图为古汝村装配式钢架结构独家独院。

“我是幸运的,活到盛世时代。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儿孙满堂,很幸福。而这一切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给的,共产党真是我们群众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啊!”65岁的石达卓玛双手合十,感激地说。

石达卓玛是土生土长的古汝人,一辈子在古汝生活。

“1982年,我们一家在邻里的互助下,修建一座小房。”石达卓玛介绍她记忆中的第一代房子。她回忆说,这是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只有一个24多平方米的房间,家里的好几个人挤一起,吃住生活都在那里。房门不高、只有一个小的窗户,小而黑,经常坍塌,时常漏雨。

走出村子,在不远处的山脚下,看到了古汝村的第二代房。因正在拆迁,旧房已是面目全非。虽是如此,但不难看出曾经的土坯二楼房风雨经年后已显破败。

图为拆迁中的二代安居房。

2008年,在党和国家的安居工程政策下,石达卓玛建起二楼土坯藏式楼房,住宿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盖这个房子,国家补助了1.5万元。我坐车到亚东县选材料,然后请邻居帮忙,忙了一个月才建起来的。”她说,“可惜后来被地震震坏了两个角落,当时特别难受。”

“没过多久,乡里来干部,统计我家房子受损情况,说受损房屋拿到国家补贴。随后不久,石达卓玛一家拿到1.9万元的房屋维修补贴,对房屋两角进行了加固维修。”石达卓玛说。

2017年,古汝村边境小康示范村项目正式启动。石达卓玛自筹10万,国家投资45万元,建起来如今的220平米的装配式钢架结构的一套独家独院。这是石达卓玛的第三代房。

说起如今这套房子,石达卓玛自豪地说:“全部采用装配式钢结构,所有构件均由工厂制作好后,运到现场拼接安装的,安全可靠,再也不怕自然灾害了!”

在石达卓玛的教育影响下,石达卓玛的儿子次仁顿珠加入了光荣的共产党员,成为村“两委”班子成员,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以实际行动回报党和国家的恩情。

如今,一栋栋崭新的藏式楼房,硬化的巷道、人畜分离,古汝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古汝村75户全部住上装配式钢架结构藏式独家独院,并实现人畜分离,生活更加文明健康。

有路子:“思路一变天地宽!”

古汝村位于多庆湖畔,日亚公路边,区位优势明显,发展产业具有显著优势。但长期以来,全村人基本只靠放牧来维持生活。

谈起曾经的生活,古汝村党支部书记拉巴次仁说道:“那是既浪费劳力,效率也不高的传统放牧方式,经济效益更是几乎没有,反而有时是亏损的。”

图为原贫困户次平骑着摩托车准备外出干活。

2016年,亚东县政府投资1200万元在古汝村建立了岗巴羊养殖基地,并于同年注册成立了卡吉岗巴羊养殖合作社。经过近4年的合作养殖,目前合作社已初具规模。

一开始,很多村民持怀疑观望的态度,不愿加入合作社。面对困难,古汝村党支部书记拉巴平措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担负责任,走村入户,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最终打消了村民的疑虑,纷纷加入合作社。

2017年,古汝村通过适龄羊抵价入股方式,将全村羊羔由合作社集中管理、统一销售,彻底改变传统“小”“散”的养殖方式。依托亚东县农业农村局人工种草项目,合作社每年人工种草1000余亩,亩产鲜草800斤,有效减轻了冬季牧场压力,提高了岗巴羊抵御冬季严寒天气能力。

2019年,卡吉岗巴羊养殖合作社销售总收入增长到250余万元,农牧民群众分红85万元,每户社员分红2500元;古汝村年总收入7616077.05元,年人均收入15186.549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300元。

图为次平一家。

贫困户次平一家打破守旧的观念,树立再难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让孩子坚决上学,以求致富;

古汝村党支部书记拉巴次仁坚持以一名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越走越远;

古汝村的思路就这样变了,变出业旺、景美、人欢的“聚宝盆”,变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变出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美好愿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