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点感触:恰逢教师节,一起学圣贤

 绝骑红尘 2021-07-09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 

——北宋.张载

从立志改变人生接触学习到今年已经10年了,1年摸索,1年寺庙生活,8年培训,销售,管理,商业模式,家庭教育,财富关系……接触了种种课程,自己也讲了很多课程,绝大多数课程核心,古人已经讲过,自己喊“为天地立心……”太久,却连什么是“圣贤”,有哪些“圣贤”说不清楚,深深惭愧,所以发心从当下开始,去了解“往圣的人生经历”,他们又如何成为往圣的,如果你愿意,欢迎和我一起成长自己。

是年先生始慕圣学。先生以诸夫人归,舟至广信,谒娄一斋谅,语宋儒格物之学,谓“圣人必可学而至”,遂深契之。
——《王阳明全集·年谱(弘治二年)》节选

很多人把“圣贤”当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佛,其实所谓圣贤就是做人做事非常卓越的凡人,因为对我们有帮助,对我们有用,所以我们感恩他们,学习他们,以他们为榜样,所以称之为圣贤。说句俗话,他们是千古以来真正的网红,真正深谙人性的佼佼者。

有些朋友读圣贤书,不敢解释,不敢谈论,不敢揣摩,那你读什么圣贤书?“学”什么圣贤之道?就像学习厨艺,纯粹只是背诵菜谱,看大师傅炒菜的视频,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突然就和大师傅一样厉害了。就像学习开车只看教练开车,自己从不实操,想着突然某一刻自己和教练一个水平了。

《说文解字》:者,通也。

《邶风》:「母氏圣善。」传云:圣、叡也。

《小雅》:「或圣或不。」传云:「人有通圣者。有不能者。」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确有人读原文,到某一天突然好像“懂”了。不是读的遍数多了呀,是人家读的过程开始思考了,是遇到类似的境遇了,是心境提升,在某个层面突破了,所以再去读经典,好像“突然”懂了。

就好像有个杠铃,原来力气不到举不动,就到其他地方用种种形式锻炼,等某天力气大了,再来举杠铃,一下子举起了。不是“突然”,不是读书“千遍”,是你在生活中思考或者学习的积累到了,思维的广度深度达到了呀,哪有什么“突然”的事情,充其量自己没有看到真正的过程而已。

》:「六德敎万民。智仁圣义忠和。云:「圣通而先识。

《洪范》曰「睿作圣。凡一事精通、亦得谓之圣。

为什么要学习圣贤?因为圣贤是古往今来第一等人,最优秀的人,要学就学第一名。圣贤之道,不是让我们成为别人的影子,而是让我们有朝一日成为真正的自己,活出最好的自己!

圣贤之道的核心在哪里?是满口的道德仁义吗?是助人为善讲大爱吗?

NONONO,圣贤之道在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于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在于凡事发生,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

有智慧的人,做事不是用别人的“对”“标准”来要求自己,而是相信:只要我愿意,我就一定可以做好;只要我有赚钱的智慧,走到哪里都不会缺钱;只要我内心强大了,走到哪里都可以平平安安。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A理论B逻辑,而是有一天离开世界时,问心无愧,没有遗憾。梦想有没有实现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我们是否全力以赴,可惜的是太多人连梦想都没有。做人麻麻木木,人云亦云,和一条咸鱼有什么不同?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黄帝内经》

圣贤从来不要求别人成为自己,古今中外,所有真正能称之为圣人的都说一件事,成为自己,做好自己。

没有任何人能成为你真正的依靠,除了你自己——佛陀

我在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你和我一样,希望身边人因为我们的存在变得更好一点点,欢迎加我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